扫码手机阅读

红楼翻云覆雨

作者:八千公里加急 | 分类:历史 | 字数:80.3万

第二百四十四章 有一些操作就是那么骚

书名:红楼翻云覆雨 作者:八千公里加急 字数:4464 更新时间:2025-02-06 02:23:48

第246章 有一些操作就是那么骚

综合来看的话,很容易发现其分布规律。

沿着长江有一条线,沿着京广线,又是一条线。

两条线一交叉,然后把四个端点也都依次首尾连接上,分布情况就清晰起来。

许多地方一直都是区域的核心城市,足以说明,是有内在原因的。

贾环需要考虑的并不仅仅只是银子。

扬州和苏州这些地方,从战略上来看,基本上是无险可守。

一旦遭遇外敌,基本上战败就在顷刻之间。

而且,贾环所谋划的发展核心,并不是票号。

要知道票号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个筹钱的工具。

筹到了银子之后,更重要的是,能够投入其他产业才行。

相较于扬州苏州这些地方,产业格局已经形成,江宁地区的产业,基本上还算是方兴未艾。

在新的白纸上作画,可比修改已经成型的画作,要容易太多了。

更何况,其他地方虽然经济上很发达,但是文化上,相较于江宁,还是落后了一些。

人才和人力资源,江宁再加一分。

比起其他地区的农业,和传统手工业,贾环更感兴趣的是重工业。

发展这些玩意儿,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说白了最起码得有山。

扬州和苏州,基本就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有个DER山。

随便挖两铲子,郊区的小山特么的得完犊子。

反正综合考虑之下,贾环就是选择了江宁。

跟太上皇简单解释了一下,也就了然了。

“你说朕把造船厂,也放在江宁怎么样?”

太上皇明显被贾环说的有点心动了,想来想去,想造船的话,还真是这地方最合适。

其实贾环也不是没有其他的建议。

不过想想还是算了。

连崇明岛的地基都还没有那么稳固,更不用提长兴岛了。

基本还不具备发展的条件。

“太上皇英明,微臣以为甚妙。”

“不过咱们得把闽浙还有两广的造船工匠,也都得征发过来,不然的话,仅凭本地的工匠,造战船的话,估计有点悬。”

集权体制下,还是有点好处的,就是不用到处去挖人了。

朝廷是有征发徭役权限的,所谓的徭役,就是给朝廷义务劳动。

自带干粮不说,还没有工钱。

一般都是农闲时节,官府组织大家修河堤,修路架桥之类的工程。

具有集体性和公益性的特点。

“闽浙和两广,是不是有点远了?”

太上皇也不太想折腾那么大动静,尤其还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之前,低调一点总没有坏处。

“先用江南本地的工匠不行吗?”

“恐怕不行。”贾环直接就给否了。

开玩笑呢!

即便贾环是个外行,也知道造船跟造船是不一样的。

朝廷几乎就没有造过海船。

所有的外贸,基本上都是外商到港之后,再进行的买卖。

即便有一些海船,也都是民间私造的商船。

规模小就不说了,关键商船和战船,根本就是两码事,各种配置和布置,都完全不一样。

还没造的时候,用途不一样,就已经决定了设计上的巨大差异。

这也是为什么有四十万吨的油轮,但是没有四十万吨航母的原因。

油轮慢点就慢点,倒也无所谓,没那么赶时间,快了灵活性不行,可能反倒还会出问题。

但是航母这玩意儿慢了可真不行。

从太平洋到印度洋,你需要仨月的功夫,等到了仗都打完了。

“咱们要早的是战船,特殊之处就先不说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咱们的战船,是要能够远海航行的,不是内河里的小舢板,江南这地方的工匠,跟闽浙和两广沿海的造船工匠,还是存在技术差距的。”

贾环也不是空口白牙。

之前就已经安排林大调查过了,基本上东南沿海地区搞走私的,基本上都是本地的造船工匠。

这不废话吗?

换成外人,流动性那么大的话,保密性什么的,基本上就是个篱笆了。

不是本地人,也得变成本地人。

送银子,送房子,送媳妇儿,只要能把人留下来都行。

“有没有其他的法子,朕直接下旨征发徭役的话,到时候动静可不小?”

太上皇考虑更多的还是政治影响。

搞海外贸易这事儿,本就没有经过朝廷公议,所以也算不上是朝廷的政策。

不是不想拿出来议一议,有个正经的名头,朝廷也可以行文各地方,操作起来也更加方便一些。

但是考虑到可能的阻力,还是放弃了。

还是利益的问题。

目前东南数省的对外贸易格局是两条线,一条是朝廷允许的,在市舶司管理下的海外贸易。

这一部分只是小头,占比很低。

主要原因就是需要交税,而且比例还不低。

商税是一成,而市舶司的关税,需要两成。

监管不到位的话,许多人是不愿意交的。

第二百四十四章 有一些操作就是那么骚

于是就产生了第二条贸易线路,那就是走私。

赚银子的事情,肯定有人乐意做。

做外贸其实挺简单的,地方的大户,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把一定范围内的产品,诸如丝绸,茶叶,瓷器等,全都集中起来。

然后贩卖给那么几家,市舶司核准的,具备外贸资格的商号。

最后跟外商达成交易。

进口的商品,差不多也是这个路径,集中进口,分发销售。

一开始的时候,外商都在市舶司手里捏着,大家也只能认了。

渠道为王嘛~

等到多做了几次买卖之后,几家搞进出口的商号,就直接跟外商搭上线了。

双方都乐意给市舶司交银子。

国内出口的是两成的税,国外进口的,关税都加到了五成,数额非常庞大。

不乐意出的话,就开始动歪脑筋。

反正渠道已经有了,只要绕开市舶司交易就行了。

一般的商人肯定这么干。

要不怎么说,格局有点小了。

这几家没有绕开市舶司,而是选择拉市舶司下水。

每年在市舶司,完成一定额度的交易之后,多出来的部分,再进行场外交易。

这就是格局,这就是体贴。

得让市舶司提举,对朝廷能有个交代。

有这样的下属,上官怎么还好意思为难人家。

再说了,场外交易的银子,市舶司又不是一点都分不着。

那是有一份固定分成的,而且是优先给付。

反正市舶司上下都挺满意,外快比本职的薪俸,高了不止五个LEVEL。

大家族可以这么做,底下的人肯定眼热。

有利润就有人动歪脑筋。

比如浙南地区,比如福建的沿海山区,还有两广的偏僻地方。

跟市舶司的外商,肯定是不太容易勾搭上了。

当然,也不敢轻易勾搭。

如果要是拿着这些小门小户的报价,去压大家大户报价的话,回头还不知道是怎么个死法。

所以主动出击,找到新的贸易渠道,就成了必然选择。

其实挺简单的。

可以想办法找个工作,混到外商或者朝廷以及大户的船上,干个两三年。

摸清楚了航线,以及船只的构造之后,模仿着来就是了。

照葫芦画瓢,咱们可是专业的。

船只的构造可能搞不太清楚原理,除非买两条回来,先拆开分解一下看看。

然后试试一比一造出来之后,再装回去,没多零件,没少零件,说明问题就不大。

近海测试一下,然后再逐步往远处推进。

难度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反观航线,可能才是最核心的资源。

不管是海上的航线,还是天上的航线,都是一样的有限。

看着大海挺宽阔的,比江湖什么的,面积大很多。

但是能够通船航行的地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尤其是距离最优的航线,更是难搞。

以远海航行为例,选择航线的时候综合考虑的因素很多。

不是说,弄条船,插两根桨,然后装上货,两点之间连个线,奔着方向直接去就行了。

不说海底地形的因素影响,可能吃水还没有那么深。

最起码洋流和风向,这两样因素得先弄清楚吧。

都知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逆着洋流和风向行船的话,应该算是双重打击吧。

而且海水的密度什么的也不总是一直均衡的。

这玩意儿可影响吃水的深度。

可以丢个大西瓜在水里试试。

看看只有水的时候,平稳下来,沿着水面画条吃水线。

然后往里面倒两袋子盐,搅和均匀了之后,再看看吃水线有没有变化。

肯定往上浮起来了。

当然这不是最可怕的,要是突然从高密度的海水区域,直接冲进了低密度海水区域的话。

掉深就不可避免。

船越大,载重越大,影响就越大。

搞不好直接就翻了。

说回来。

太上皇不希望在战斗力,或者说规模没达到足以改变格局之前,就闹得沸沸扬扬。

肯定要面临更多的阻力。

动了人家利益了。

官办,或者受监管的进出口贸易,规模越大,走私的规模就越小。

别的不说。

到时候朝廷的水师,直接把沿海的重要航路全都封了,没有允许不能通过。

直接查完税证明,走私基本上也就完犊子了。

所有的道理,还是得靠物理手段来执行。

“倒也不是没有办法。”

贾环斟酌了一下,十分为难给了个说法。

“什么办法?”太上皇追问道。

“要是不能征发徭役的话,还得控制影响力的话,就得筛选一下,把规模控制到最下,然后花银子挖人过来。”

一旦开始这么搞的话,就是个巨大的工程,贾环肯定是不乐意的。

太特么的费劲了,而且还是费时间,费银子。

直接让地方官搞定不就好了,而且本地人还知道底细。

重赏之下,肯定能搞出来一批人才。

太上皇点点头,倒不是不能接受:“此事朕就交给你去办如何?”

一事不烦二主,主意是贾环出的,太上皇顺势就把事情也推给贾环。

不过贾环才不吃这一套。

直接就给拒绝了:“您还是另择贤明吧,微臣已经事务繁杂,而且贾家就那么些个人手,还得帮微臣处理其他事务,实在是难以抽身。”

牵涉的地方太多了,而且又是造战船的项目,有点敏感,贾环才不愿意沾手。

而且要是把事情办成的话,还有可能进一步暴露贾家的实力,就挺得不偿失的。

只有让太上皇搞不清楚具体情况,贾环才能有底气的说一身够用。

瞧着太上皇没啥反应,贾环继续道:“昨晚上,微臣还跟几大盐商私底下谈了谈,就江南的产业分布,以及接下来海外的格局,简单通了个气,他们都还挺知趣,也都挺支持您的计划。”

“几次提出来要孝敬您银子,我都全给推了。”

顺势,贾环就把昨天晚上的事情,全都和盘托出。

有些策略,就是赤裸裸的阳谋,贾环压根就不担心太上皇知道。

眼前的银子赚不赚?

这都不是个问题。

当然一些其他暗地里的准备动作,也不能完全放弃。

孤阳不生,孤阴不长。

就得阴阳结合才行。

九分真,一分假,已经足够以假乱真了。

“你的忠心朕是丝毫不会怀疑,以后该怎么干还怎么干,只要忠诚于朝廷就没有问题。”

太上皇也有点想顺势敲打一下贾环,不过仔细想想之后,还是放弃了。

贾环负责的事情太多,而且还挺关键的,牵涉到大量的银子,粮食。

都是直接影响朝廷财政赋税,以及灾民赈济的大事。

万一被敲打了之后,从此小心谨慎一蹶不振的话,绝非是朝廷之福,也绝非是百姓之福。

所以还是简单警告一下算了。

“微臣明白。”

“不过要解决这个问题的话,非得有一个对江南各地都很熟悉的官员才行,最起码得掌握各地的实情,还得有足够的人手,能够派往各地,招募技能优异的工匠。”

不能走官面上,得私下把事情办了。

还得了解实情,有足够的人手,关键太上皇还得信得过。

贾环基本上就是在报甄应嘉的身份证号了。

没错,贾环的操作,就是这么风骚。

挖人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就光列个名单什么的,就得抓破脑筋。

贾环有理由相信,即便是甄应嘉在江南搞了那么多年的情报工作,也不可能把注意力放到造船的工匠身上。

接下来,肯定有苦头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