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视大宋
作者:掠浮光 | 分类:历史 | 字数:45.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七十五章 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赵匡胤笑眯眯的说道:“你们放心,量管够,这样的盐要多少有多少,朕恨不得他国前来购买。”
赵普这才看清整个事情,一定是官家和柴宗训在哪里开了一家盐田,而且质量上好,产量奇高,才让官家又底气说出这样的话。马屁赶紧拍起来:“臣恭喜官家获得新的产盐地,这是大宋社稷之福,是百姓之福啊。”
其他两人也跟拍起马屁来。
好一会,赵匡胤才从巨大的虚荣当中回过神来,说道:“今日叫你们来,就是商议怎么成立这个盐行。盐行由朝廷出资,占五成的干股,剩余五成由世家或者盐商把持,朝廷派人担当盐行的主事人。”
赵普想了想,才捋清楚其中的厉害关系,问道:“官家,那盐税该征收多少?”
赵匡胤也没了底,既然这个事情是柴宗训提出来的,见他那么热心,肯定早就把剩余五成股份已经分好了,这时候正好叫他来定主意。“郑王,你来给三位宰相说说。”
柴宗训站起来,走动一下,边走边说:“如果盐能敞开买且能满足百姓需求的话,那么精盐就成了一种普通商品,只收普通的商税就行了。”
“那没有高额税收,朝廷的收益怎么保证?”赵普问道:“最近各个衙门都问着要钱,我去催了财政司,结果他说国库快没钱了,催也没用。”
“朝廷独占了五成,这个就是收益啊,用来补贴国用。”柴宗训想了想才恍然大悟“奥,你们不会以为这利润是被官家吞了吧?”
赵匡胤一看他们三人的样子,就知道他们果然是如此想的。急急的辩解道:“你们放心,这事我不插手,朝廷占的五成收益,就直接归左藏库,我内库决不插手。”
三人这才放心下来。皇帝独占大利的事再往常又不是没发生过,既然这钱归朝廷,就安心下来。
赵普疑惑道:“只是不知这精盐卖五十文的话,能获利几何?如果获利颇微,那还不如收盐税实在呢。”
“我保证获利颇丰。”柴宗训回答道。他早就做过计算,盐生产升本算五文,然后就是运输成本,从莱州运到汴京,大概是五文钱一斤,成本也就是十文钱,再加上销售成本,最高不超过十五文,售价五十文的话,纯利三十五文,比之前的盐税收入还要高上一些。当然这些全都建立在水泥马路上,否则路上的运输成本也会更高。
“郑王,做生意你精通,朝廷那五成就让你去打理,你可别把生意做亏了,这关系到百姓千家万户的福祉,也关系到朝廷一年的三成收入,如果办砸了,我拿你是问。”
柴宗训成绩提出:“官家,你看此事事关重大,要不新成立一个部门?就叫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由朝廷官员和民间商行的人一起组成。委员会专门管理这些国家占股份的商行,也有他们委派商行的负责人。”
“好,这些事我不管了,需要什么官员,你自己去挑。但如果结果令我不满意,你知道的。”赵匡胤眼神一紧,寄给了柴宗训放权,也给了他压力,就是对结果负责。这才是皇帝该做的事情,办事过程那是臣子们的事,皇帝盯着结果就行了。
第二日朝会,三位宰相提出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事情,同时通过了由朝廷成立盐行,负责食盐的买卖。修改了食盐的赋税,盐税将为普通商品的税收。
一石激起千层浪。盐税的降低,立刻传到全国各地,纷纷奔走相告,
最高兴的就是那些盐商了,盐税的降低,他们将成为实际的获利者,他们也想不通皇帝怎么会通过这种朝议。可他们不知道的是,马上就是他们的末日了,因为他们失去了竞争力。
柴宗训还是担任了大宋盐行的第一任董事长,其他跟着获利的那几家也担任了董事。本来柴宗训作为技术参股,也只能当个董事的,可这次自己代表朝廷来管理盐行。
只有把这个事打理好了,才有可能成立更多的国有企业,把官府买办改为企业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既然盐行属于企业,自然套用了洛阳的那一套代表制度。
盐田生产了两个月的存货,用马车拉着到全国各地,只待约定时间一到,就开门营业。
按照柴宗训的组织构架,盐行只到县一级,零售价五十文一斤,批发价四十五文一斤。批发走的招代理的套路,每个镇招一个独家代理,根据销售量的不同他们的批发价也分为四十文到四十五文之间。
就在春闱放榜的日子里,盐行全国的商铺统一开业了。
店铺打着五十文一斤上好精盐,绝不涨价的招牌。同时旁边还摆着展架,上面有朝廷的公文,上面写着,市面价格不许超出五十文一斤,否则按律捉拿问罪。
最先来的一批顾客不是百姓,而是当地盐商,这两个月来,他们已经赚了不少,可他们还是处于惜售状态,积极囤货,自从朝廷宣布食盐取消高税,盐就成了他们手里的紧俏商品,这段时间,价格不但没降下来,反而有了一点回升,他们搞不明白朝廷为何放弃了监管,囤货才是他们认准的理。
可如今,盐行放出的价格才五十文一斤,批发还能更便宜。盐商们第一时间上门就是批发精盐,他们相信,盐价迟早会上涨,哪有朝廷固定最高价的道理,五十文钱一斤,完全就不赚钱,他们倒想看看这个盐行能撑多久。
第一天,他们就把县盐行店铺一扫而光。这盐比他们那青盐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还便宜了好几倍,此盐不卖完,只要市场上还流通盐行的精盐,他们以前囤积的粗盐就卖不出去。
结果第二天,店铺又摆满了精盐,这下不少百姓也排着队来购买了。
第三天也是如此。直到十日之后,才恢复到正常的交易状态。因为百姓们也怕这么便宜,质量又好的精盐,突然哪一天就没得卖了,所以也有囤货,足够他们吃好几个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