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开元情诗与剑榜

作者:长庆二年 | 分类:历史 | 字数:186.5万

第356章 第一局:耕者的对决!

书名:开元情诗与剑榜 作者:长庆二年 字数:4431 更新时间:2024-11-17 02:46:49

别看陈成交出第一首诗看起来挺快,实际上,他已经几易其稿了!

一提到种田,陈成的思绪就飘飞起来了!

面朝黄土背朝天,从一万年前开始谷物种植,无数个岁月过去,直到陈成的祖父辈,农人们世世代代想吃口饱饭,一直都是奢求!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这只是少数太平盛世时才会出现的景象,大多数时期都应该是李绅《悯农》另一首中所描绘的景象: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哪怕陈成正处于“开元全盛日”的此时,可他也清楚地知道,农人的辛劳那是自己这种“两世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人无法体会的。

莫说古代所谓“盛世”了,直到现代,农业机械化尚不足的时期,全靠人力堆。

陈成计算时令——也该是“双抢”的时节了。

经历一次“双抢”,足够一次瘦十斤肉。

所谓“双抢”,就是夏天时农民抢收抢种的农忙过程。到了六七月份,稻子成熟了,农民戴着草帽,拿着镰刀一排排割稻。割好后,给稻子翻身,让阳光把另一面晒干。然后把稻子捆好,用大板车运回家。晚上,白场上放一只打稻机,一家人齐上阵,夫妻打稻,老人小孩也不能闲着,或递或捆,打下手。稻子打好,多半还没干透除杂质,还要放白场上经几个日头暴晒。到晚上堆成一堆,用薄膜盖好,明天再晒。

这轮收获之后,又是抢种。稻收好,田里就要放水,然后耕田。最后男人再把田“落平”,洒上化肥,等待拔秧、插秧。

大夏天,骄阳似火,几亩田的收割、播种要在20多天完成,劳动强度非常大。那时候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到了这时候都是要请假回家去干农活的。每天都是早早出去,夜黑才归,绝不舍得早回去的。每天都是浑身湿透,汗水洗脸。

陈成因为年龄太轻,对于这些已经只有依稀的印象了。

可是往前数一千年,我们的父辈、祖父辈们都是这么过来的。

所以他要用最深情的笔触去摹绘耕者的艰辛劳苦。

此刻,大唐的耕者们日常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呢?

我想应该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筋疲力竭,不敢歇息吧!

想到这里,陈成提笔写道:

胼胝事耕作,筋力遑云疲。

破晓荷锄去,薄暮驱牛归。

一首五言绝句,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从嘴边流淌出来。

也不需要什么思考,只是将回忆中的那些内容概括出来罢了。

如果只是面对诗之力六七八段的少年们,那么这首诗陈成已经可以拿出来比拼了。

可是面前这位,乃是桂州数一数二的青年才俊,诗榜大诗师——

单纯用这种白描的手法,平铺直叙,太过苍白无力,不具备诗歌美感,也无法触动人心。

故而,写这首诗,只算是打个底稿。

从这上面,发散出更精细入微的观察角度,才能让同一个主题,发挥出更大的表现力。

就好像《悯农》的另一首,也就是曾经被柳绘小娘子拿去篡改成“谁知盘中瓜”的那个,就是选了农民大中午锄草的细节,汗水盈盈,历历在目,才使得“粒粒皆辛苦”的感慨令人信服。

先写好的第一首诗,如果不想让“胼胝事耕作,筋力遑云疲”显得太自说自话,就应该给他增加感人的细节。

可以从侧面表现出这一点。

陈成联想起“双抢”时父老乡亲的忙碌状,重新写道:

八月烈日灼,初长稻苗青。

八月的太阳简直像是烧烤炉一般,但与之对比的是——

“抢种”的秧苗十分脆弱,柔柔的青绿色。

两相对比——

表现了此时从事劳动的巨大考验,而又从初长秧苗的脆弱,暗示了农人必须加倍细心呵护。

表现力比之第一版增强了不少。

再改写“破晓荷锄去,薄暮驱牛归”这一句。

这一句是一个“互文句”,也就是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

就比如王大叔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并不是说秦朝的月亮汉朝的关卡,就应该是“秦朝汉朝的明月、关卡”。

陈成这句就是“早上带着锄头、赶着牛去,晚上带着锄头、赶着牛回来”。

没毛病是没毛病,可单单这么说的话,仍然只在叙述一项常态,不够动人。

毕竟还有人觉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很悠然的生活方式呢!

这句“增光添彩”的方案仍然是增添细节,以真实取胜。

我就这么写:

黄牛勤耕陇——

不待醒天明。

哎!我这么个思路,细节就出来了。

家里的黄牛勤勤恳恳地在陇上耕作,一言而发,也不会像陈胜那样“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

第356章 第一局:耕者的对决!

另外,每天黄牛耕作的时间还不是“破晓驱牛去”,直接再消减掉它半小时的睡眠时间,给他来一个“不待醒天明”,从来不让它睡到自然醒,天还没亮就早早唤醒,下地干活去!

如此,虽然写的是黄牛的辛苦,可事实上,主人不也是早早起床吗?

还比黄牛起来得更早,毕竟还要给牛提供叫醒服务呢!

早早起床的原因,是前面说的“八月的太阳很毒辣”,这样前后呼应,诗歌的品质感、技术含量陡然提升了!

如果刚刚第一首只能说是“邯郸学步”的“诗之力”范畴内的作品的话,那么这首诗一下子就足以迈入“诗士”的行列了!

八月烈日灼,初长稻苗青。

黄牛勤耕陇,不待醒天明。

陈成越看越得意,深感自己诗力的进步。

不过将诗句组合后,看到一个毛病:

既然稻苗已经长出来了,那怎么还要让黄牛去耕田呢?

这就有些矛盾了。

这也无碍,略改两字就能完成逻辑的自洽!

把“初长稻苗青”改为“隔壁稻苗青”——

嘿嘿,不是我家的苗已经长出来了,而是隔壁老王家的稻苗长出来了!

农民也喜欢争个先,谁家先种好,往往博得村民一赞。谁家最后一个完成,脸上总不光彩,会成为村民饭后谈资。

你看到隔壁家已经种上了秧苗,你的心中能不急切,能不让你家的牛赶快起床干活么!

对自己的机智大感佩服,想了想,又把“黄牛”改为“老牛”——

这是不是进一步加大了凄凉感?

唔,我如果再把“老牛”改为“病牛”,岂不是更加催人泪下了……

光是略微修改这几个字,就有“画龙点睛”之妙,我这首诗的品味也该从“诗士”级别上升到“诗士高阶”甚至直接就是“诗师”了。

可问题是,这位梅英卫同志,是一位大诗师。

从他口中的评价,自己的诗歌等级应该是“诗师”。

从现在完成的第二稿来看,也已经达到了先前战胜“七绝派”少年的平均水准了。

可既然他说自己是“诗师”,而没有触及“大诗师”门槛,那自然是与对方仍然有欠缺的地方。

欠缺在哪里呢?

陈成冥思苦想。

单纯只说农民的困苦,表达对他们的敬佩和同情,境界仍然没有得到升华。

更深一步的话,应该去反思:

是什么导致了农民的生活如此困顿?

是什么让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劳作,“黄牛勤耕陇,不待醒天明”之后,仍然食不果腹?

是什么让“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自然是“古代万恶的封建制度”,自然是严重的土地兼并,自然是“人吃人的旧社会”啦!

生产力如此低下的古代,收获的粮食也少得可怜,可还是要上交许多给东家,再给朝廷缴纳“租庸调”,层层盘剥,能不困苦吗?

如此,陈成又想到了自己先前曾经在临溪剽窃过的“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蚕妇正是因为有感于获而不劳、劳而不获的不合理社会现实而伤感。

劳动人民,即使养一辈子蚕,也是没有能力穿上美丽的丝绸衣服。

多么触目惊人!

主题一下子就完成了升华!

我也不应该满足这第二稿,而要有更高的追求!

我要在诗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悲苦与同情!

表达对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愤恨!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

对整个封建社会的进行控诉和鞭挞!

这么一想,陈成又赶紧对第二稿进行修改,从单纯叙述事实,转而进入到对人类、社会的大思考中……

短短的时间内,也不知道作了多少篇稿子出来。

众人看着他不断涂涂写写,时而面露微笑,时而痛苦不堪,时而百思无解……

都不知道他在搞什么名堂。

只是他这专注的样子,与对阵其他人的时候完全不同,倒的确应该是与“大诗师”级别大神对阵时应有的态度。

终于,陈成完成了最后一稿,有道是:

薄田时恐后,山气夜将寒。

力食何多难,凄然食素餐!

保留了农民与隔壁老王争先恐后耕田的情节,最后感慨吃种田这碗饭有多么困难——

如此辛劳之下,也只能素食,而没有肉吃!

对比“朱门酒肉臭”,这是多么的不公与残酷啊!

毫无疑问,这句“凄然食素餐”正是从“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那里来的,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陈成看完自己写的,都忍不住又无尽的辛酸和巨大的愤慨!

光是这首诗的思想境界,就足以让眼前这帮人连带梅英卫都要甘拜下风了!

唯一的问题就是,前面明明都有“牛”,诗改着改着,那头天不亮就被主人叫醒的牛竟然无端失踪了……

呃……

这倒是不是陈成写忘记了,而是他忽然想起,在这时候,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

你家有牛的话,那可算不上是赤贫之家哦!

真正赤贫者,哪来的牛耕田……

何况可能还会被眼前的众人质疑,你既然“凄然食素餐”干嘛不把你那头“病牛”或者“老牛”宰了吃掉……(古代吃耕牛肉是犯法行为!切不可以身试法!)

“我的第一首诗作好了,是一首‘耕者诗’。”陈成率先提笔,踌躇满志道。

“巧了。”梅英卫也笑:“我也作好了一首‘耕者诗’。”

这是双方比拼的第一局,众人都很期待他们的第一篇亮相作品。

等要亮出来的时候,陈成忽然又有些纠结:

因为他瞥见第二稿,跟最后定稿的这篇比,似乎也不错……

而且万一这些人不识货,不知道我这诗里的思想境界呢?

如果难以割爱的话,其实他可以将这几稿全部都串在一起,作为一首长诗,最后用“凄然食素餐”来升华主题,还有一种戛然而止,余音不绝之妙。

但鉴于梅英卫是“五绝派”掌门人,陈成还是更愿意在其最擅长的五绝诗上进行比拼。

最终,还是踌躇满志地亮出了最后定稿的这一首。

与此同时,陈成也去看梅英卫的作品,自然也是一首五绝。

写的是:

浅草澹烟和,耕农下绿坡。

饮时泉响细,卧处柳阴多!

陈成先是惊异对方描写景致的厉害,上来一句“浅草澹烟”,就不是他那帮师弟们可以媲美的!

可再一想,哑然失笑:

你这写的是什么!

一看就是想当然的东西!

耕农的生活,哪有你这种读书人想象得那么惬意!

还特么你去饮泉水,泉水清澈鸣响;

你去躺着睡觉,柳树都给你遮阴;

你以为你是赵四刘能谢广坤啊?

这根本没有写到一点点农人生活的艰难,而是一个架空、乌托邦的、世外桃源的、理想主义者的世界!

早知如此,我就不这么殚精竭虑地去写了!

“大家认为谁的诗更妙!投票吧!”

结果令陈成没有想到的是……

众人竟然认为梅英卫更妙!

陈成万万没想到!

不解和错愕挂在脸上!

事实上,这是因为他对岭南的农民似乎有点误解……

汉六朝隋唐的岭南地区,还是原始森林广布的蛮烟瘴雨之乡,丰富的自然资源给人们提供相对充足的生活来源,人们根本就用不着像中原或者江南百姓那样苦巴巴地耕种……

更夸张一点,从汉代到唐代,在岭南盛行的还是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