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春秋秦明

作者:墨少不成书 | 分类:历史 | 字数:36.6万

资料(不用订阅)

书名:春秋秦明 作者:墨少不成书 字数:5580 更新时间:2025-01-28 02:12:23

《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始小僻远,诸夏摈之。”秦国开始的时候很小,中原诸夏各国都排斥秦国。秦襄公曾经救护周平王有功,诸夏各国为什么要排斥秦国?秦襄公祭祀上帝,为什么司马迁说这是僭越的开端?

秦穆公如何梦见上帝,并受上帝之命平定晋国内乱?

春秋五霸之秦穆公

大家好,这是掌上国学院杨鹏评点《史记》人物,今天我们讲秦穆公。题目是“秦穆公的上帝信仰”。秦穆公信上帝?是的,证据充分。这种上帝信仰对他的行为和成功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秦穆公的精神世界。

秦穆公是秦国第14位国君,春秋五霸之一。他在位的时间是公元前659年到公元前621年,共39年。

秦穆公(嬴任好,前659-前621在位)

《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追怀穆公伟业:“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闲,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

《孔子家语》记载:齐景公问孔子:“为什么秦穆公国家小,地处偏僻,但却成就了霸业?”孔子回答:“其国虽小,其志大。处虽僻,而其政中。”就是说秦穆公的国家虽然小,但他的志向远大,虽然地处偏僻,但是他的政治行为非常中正。“虽王可,其霸少矣”,秦穆公成就的可是王业,只说他成就霸业,这就贬低秦穆公了。孔子对秦穆公评价甚高。

秦穆公在秦国人心中,是开创秦国基业的国君。秦穆公去世以后259年,秦国的第17代国君秦孝公,也就是那位任用商鞅变法的秦孝公,他在公元前361年的求贤令中,赞美秦穆公:“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闲,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

秦孝公的求贤令以恢复秦穆公的霸业为己任。但秦孝公在求贤令中赞美的秦穆公业绩,讲的是外在的成果,是他所捕的鱼。今天我们要分析秦穆公“为后世开业”的内在的精神动力是什么,探寻秦穆公捕鱼的的精神的渔网是什么。

秦人东来说

我们先看一下秦人的来源。秦人是从哪来的?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西来说”,认为秦人本为西方戎狄;另一种是占主流的“东来说”。“东来说”认为,秦人本来是在山东,属于东夷商人,周灭商以后,被迫西迁到甘肃。

近年来考古发现的《清华简·系年》支持了“东来说”,上面说周成王时期,平定“三监”及武庚叛乱后,把曾经参与叛乱的山东泰山东南面的“商庵之民”迁到了今天甘肃省甘谷县。“东来说”认为,秦人就是山东的“商庵之民”。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支持秦人“东来说”

“东来说”认为秦人和楚人一样源于东夷,他们都崇拜神鸟凤凰,是凤的传人。

“商庵之民”是飞廉氏后人。飞廉氏是东夷掌管风的神职氏族,又被称为风神,飞廉氏曾经是蚩尤的助手。飞廉氏的后人恶来,在商纣王时期是朝廷的重臣,周灭商时被杀。所以秦人和楚人一样,他们都崇拜神鸟凤凰,是凤的传人,这是东夷的传统。

秦人从山东迁到甘肃后,与西方的戎狄融合数百年,生成了一个在血脉和文化上杂交东夷、西戎的新民族,既有西戎的原始野性,又有东夷商朝的文明传承。秦人是起于东方,成就于西方。

公元前900年左右,秦穆公的祖先叫非子,因为会养马被封在今天的甘肃清水县一带,成为周王朝的一个小小的附庸国,协助牧养周王室的军马。

公元前771年,犬戎进攻西周的首都镐京,杀死了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有功,被封为诸侯。那个时候周人岐山一带的土地,已经被戎人占领。周平王对秦襄公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意思是,我们周人岐山之地,被戎狄占领,如果秦能够驱逐戎狄,你们就可以拥有这块土地。有了这么一个合法性授权,秦襄公开始不断兼并戎族。

从公元前771年秦襄公被封为诸侯,到公元前695年秦穆公继位为秦国国君,这一百多年的时间中,秦国致力于兼并西戎,占有甘肃陕西这一带,不参与中原的事务,“不与中国会盟”。

秦穆公的上帝信仰

秦穆公的故事很多,本课我们重点分析秦穆公的上帝信仰。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秦穆公的外交和内政。在外交上,讲他如何对晋国以德报怨,内政上,讲他如何宽爱得人。

我们先研究一下秦穆公的上帝信仰。今天的人讲春秋历史,似乎刻意回避了春秋时期中国人的上帝、上天信仰,这是历史虚无主义。

《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始小僻远,诸夏摈之,比于戎翟。”

秦国开始的时候很小,中原诸夏各国都排斥秦国,把秦人当成戎狄。秦襄公曾经救护周平王有功,诸夏各国为什么要排斥秦国?秦国弱小边远,并非被诸夏各国排斥的理由。我认为排斥的理由首先是宗教的原因。

资料(不用订阅)

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中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上面说:“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畴,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西畴”就是神庙,“用事上帝”,用于事奉上帝,“僭端见矣”,僭就是僭越,说这显示了僭越的开端。

《史记·秦本纪》具体记载了秦襄公祭祀时用的牺牲:“乃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骝驹”是一种黑鬃黑尾巴的红马,羝羊是白色的公羊。秦襄公用红马、黄牛、白色公羊各三头,在神庙里祭祀上帝。

秦襄公祭祀上帝,为什么司马迁说这是僭越的开端?因为周王朝规定,祭祀上帝的只能是天子,诸侯只能祭祀山川自然神和祖先,士大夫阶层只能祭祀祖先。

秦襄公建神殿祭祀上帝,说明他认为上帝面前他和周天子是平等的,这对维护宗法制下宗教祭祀等级的周王室以及中原各诸侯国来说,就是非礼僭越。

周王朝的统治是政治宗教一体、****的。秦国在宗教上的僭越,意味着在政治上僭越。这种僭越如果发生在西周王朝的强盛时期,那就意味着战争。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弱,所以对秦国在宗教上的僭越,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内心的排斥是必然的。

秦穆公继承了秦国先王的宗教信仰。《史记·封禅书》记载说:“秦缪公立,病卧五日不寤;寤,乃言梦见上帝,上帝命缪公平晋乱。史书而记藏之府。而后世皆曰秦缪公上天。”

秦穆公生病睡了五天,没醒过来。醒过来,说自己梦见上帝。梦见上帝命令他去平定晋国的内乱,史官记下来藏在官府里,后世的人都说秦穆公上天了。这段话对我们理解秦缪公的信仰非常重要。

上帝乃秦王祭祀的最高神

秦穆公梦见的上帝,有学者认为这是五个方位神中的白帝,即西方白帝,这种解释不妥。辅佐上帝的五个方位神: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这样的说法,出于战国。在秦穆公之前的青铜器和古文献中,我还没有发现任何关于方位神白帝的记载。

从后来考古发现的秦国三件重要的祭祀青铜器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春秋时期秦王祭祀的最高对象,就是商朝祭祀的最高神上帝,也是周人祭祀的最高神上天、上帝。

秦公簋

关于秦公簋的制器者,学界有不同看法。有认为是秦襄公,也有认为是秦穆公。本文认同制器者为秦襄公的看法,时间大约是公元前770年左右。

第一件是秦公簋。1919年出土于甘肃,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秦公簋是春秋早期时秦国的青铜器。但是作器者是哪一位秦国国君,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我认同是秦襄公的观点。秦公簋铭文中写到:“不显朕皇祖受天命,十又二公,在帝之坯”,“坯”原义是围墙,意思就是秦国十二位先公之灵环绕在上帝身边。强调秦人要敬奉天命,要占有四方。这里面出现的“受天命”、“在帝之坯”,跟周王室唱颂的周文王承受天命、在上帝周边的内容一致。

盄和钟制器时间,学者也有不同看法,本文认同盄和钟为秦襄公时期制作

第二件秦国的青铜器叫盄和钟,宋朝时出土,实物已遗失,但是有宋人铭文摹刻本留存。盄和钟制器时间,学界有不同观点,但主流观点认为盄和钟属于秦襄公时期,铭文内容跟秦公簋差不多。有“不显朕皇祖受天命,十有二公不坠在上”字样。秦国先祖受天命,秦十二公之灵在天界,不坠下来。

第三件是在1978年发现的秦公钟,这是秦武公时期的作品。铭文中说:“我先祖受天命赏宒受国,烈烈昭文公、静公、宪公,不坠于上,昭合皇天”,这三个先公之灵,都在天界上,和皇天上帝在一起。

秦公簋、盄和钟、秦武公钟这三件青铜器都说明,春秋时期秦王祭祀的最高对象就是上帝,是皇天,他们敬奉的是天命。秦襄公、秦武公和周天子所用的是同一祭祀规格,所以才有司马迁所说的秦襄公“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秦人一方面接受周王的封赐,一方面又直接祭祀上帝,相信自己有天命,相信自己会拥有四方,这自然会引起周天子的紧张,也会引起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中原诸夏的紧张,这就是为什么中原诸夏故意排斥秦国的重要原因。可见,秦穆公梦见的上帝,不可能是方位神西方白帝。

对晋国以德报怨

秦穆公梦见上帝让他去平定晋国的内乱,这样的宗教启示,深刻地影响了秦穆公的外交政策。我们来看一下秦穆公面对晋国时的以德报怨。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晋国发生内乱。晋公子夷吾请求秦穆公帮助,并承诺自己成功当上晋君以后,就割让晋国黄河西边的土地给秦国。当时的晋国是超级大国,秦国的力量相对弱小,秦国要发兵帮助夷吾争夺晋国王位,是一件很冒险的事。

秦穆公梦见上帝让他去平定晋国内乱,有这种来自上帝的启示,秦穆公就下定决心,派兵帮助夷吾归国为晋君。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成为晋国国君,就是晋惠公。

这位晋惠公当上晋君以后,马上就翻脸不认人,他违背事先的承诺,不把河西之地划给秦国。秦穆公被不守信的晋惠公欺骗了。

有意思的是,晋惠公4年,即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这位晋惠公厚着脸皮向秦穆公求援,要从秦国购买粮食。秦穆公开会讨论。

《史记·晋世家》记载: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百里奚讲得很清楚,说天灾是正常的,一个国家一定时间都会遇到的,救助灾荒、帮助邻国,是为国的道义所在,得给这个粮食。但是邳郑子豹主张趁晋国闹饥荒,去讨伐晋国。

秦穆公说:“晋国的国君确实有罪恶,但晋国的百姓有什么罪过呢?”

“其君是恶,其民何罪”,这句话很了不起,凸显了秦穆公的精神境界。大家不要忘了,四年之前秦穆公刚被晋惠公欺骗。但秦穆公不念旧恶,把晋国君主和晋国民众分得清清楚楚。饥荒伤害的是民众,就算晋君有罪,也必须要救助晋国民众。

在心理上,秦穆公认为自己受命于上帝平定晋乱,认为自己对晋国的民众负有责任。因为敬奉上帝,所以他得关爱民众,包括关爱晋国的民众。于是,秦国就给晋国输送了大量的粮食。

“其君是恶,其民何罪!”我觉得这句话应该作为中国春秋时期的名言被铭记,这是我们中华精神曾经达到的文明高度。

秦晋关系非常特别。公元前646年,秦国发生饥荒,向晋国求助。但晋国不仅不给秦国粮食,反而趁秦国闹饥荒,发兵进攻秦国。就这样,在公元前645年,秦晋之间爆发了韩原之战。秦军义愤填膺,晋军自知理亏,士气不振。晋军战败,晋惠公被活捉。

秦穆公对晋惠公很生气,他说:“吾将以晋君祠上帝。”我要把晋君拿来祭祀给上帝。用敌方的君王来献祭上帝,这是商人的传统。但是晋惠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她身穿丧服为弟弟求情,周天子也来求情,秦穆公就放了晋惠公回国。秦国占有了晋国黄河西部之地。

韩原之战22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67年,秦德公曾经以三百牢牺牲祭神,占卜预言:“后子孙饮马于河。”你后代子孙的土地会扩展到黄河,要到黄河去给马饮水。这个预言在秦穆公身上实现了。秦国早期政治有很浓郁的宗教氛围。

秦国占有了晋国河西之地,这样秦国和晋国就以黄河分界。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扶持重耳当上了晋君,是为晋文公。公元前632年,秦穆公派兵参加了晋国、秦国、齐国的联军,在城濮之战,打败了楚国联军,形成了春秋时期晋国联盟和楚国联盟南北对峙的均势和平秩序。

善待岐下野人

秦穆公在外交上讲信誉、讲道义,在内政上也宽爱得人,善用人才。

他有很多着名的故事,比如说刚才提到的公元前645年活捉了晋惠公的韩原之战。秦穆公率部下纵马追赶晋惠公的时候,陷入了晋军包围圈。秦穆公受伤,这时,三百多个岐下野人赶来迎战晋军,大败晋军,使得秦穆公不但脱险,反而活捉了晋惠公。

这三百多个野人为什么会冒死救秦穆公?这背后有一个故事。这三百多个岐下野人,曾经偷吃了秦穆公的一匹良马。官吏捉到这三百人要法办,但秦穆公没有杀掉这些野人,而是说:吃了良马的肉不喝酒会死人,给这些野人送酒喝,然后放了他们。

穆公亡善马

《史记·秦本纪》载:初,缪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馀人,吏逐得,欲法之。缪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缪公窘,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

韩原之战中,这几百名偷马贼为了报恩,冒死突袭晋军救了秦穆公。

宽容会让人感恩,感恩之心是一种力量的储备。秦穆公对晋人有爱,对本国野人也很有爱。

发现人才信任人才

秦穆公是一位优秀的国君,他知道国君的主要任务不是忙于事务,而是忙于找人才用人才。

他把在楚国当家奴放牛的百里奚提拔为大夫,任用戎王使者由余为重臣,开创了秦国用外来客卿担任重任的传统,这样使很多人才流向秦国。他不仅善于找人才,也非常信任和善于使用人才。

孟明视等将军先后两次被晋军打败,但秦穆公自己承担失败的责任,坚持任用孟明等将军。终于在公元前624年,孟明等人率秦军渡过黄河,破釜沉舟大败晋军。

身为领导,第一是要会找人才,第二要信任人才、任用人才。正如孔子所说,秦穆公的特点是志向远大,而且他的政治行为非常中正,有价值关怀,这与他敬上帝、爱民众的信仰关系密切。

秦穆公时候的秦国,并非霸道虎狼之国,而是王道礼仪之国。秦穆公故事说明,做人做事,得有价值底线。能敬天爱人,这才是成就大基业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