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之益州崛起录
作者:我欲归去 | 分类: | 字数:51.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六十九章 江东使者崔钧(上)
建安十二年(208年)。
时间一晃又过去了五年。
五年前那场新朝政变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已经随着时间推移慢慢被遗忘,汉中早已恢复了以往的繁荣。
改变最大的还是关中和河洛地区,随着两京柱国大将军黄忠大力剿除匪患,关中、河洛地理位置的优势就逐渐体现出来。
肥沃的关中平原,辐射中原的河洛地区,吸引了大量益州、凉州大商贾入住定居和开发。
不仅如此,曹袁两股势力战争不断升级,不但给新朝商业带来大量订单,购买战争物资。还使得原本人口众多的冀州、兖州等地因为战争,大量流民通过河洛进入关中。
新朝在关中建立了数百个军屯和民屯,用作将领有功将士和安置流民。
其中军屯主要是提供禁军粮草供应,占地面积比较少。而民屯却是新朝最主要的耕种模式,遍布新朝各地。
贾成大力发展、研发农用机械和农业技术,使得土地集中大规模耕种成为可能。
而在新朝官俸和新朝功勋将士奖励规范中,贾成规定,凡官员按级别获取的职田,将士的功勋田,每个新朝百姓的永业田,皆由民屯耕种,不许买卖。
也就是说,每个新朝人手里都有一份土地凭证,里面记录了你所拥有的田地数量。这个数量除了永业田不会改变,其它的随着你在新朝获取的功勋数、官职的改变而改变。
但是这个田地所在地在哪里你不用知道,只需要每个月拿着凭证去当地粮署领取粮食或折价钱即可。
这就保证了每个新朝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对于民屯的管理,贾成大胆的采用了承包制,在提供最先进的耕种技术之余,允许民屯承包者借贷、佘买官府提供的优质农器具和牲畜。
只要完成承包粮,剩余的都归承包者所有。
贾成对于民屯的各项举措,发挥出了民屯承包者最大的积极性,粮食产量连年增长,很快便充满了各地府库粮仓。
而大规模土地的集中耕种,其效率远比小农经济高出许多。
他没有没收原本拥有土地的地方豪族和平民百姓,却无形中严重打压了他们的利益。
随后,他顺理成章的推出了鼓励政策,让这些人将土地合并进各地民屯,作为永业田世代继承。
这样一来,地方豪族和土着百姓利益大大增加,对贾成的抱怨随之消失,反而更加拥护新朝,成了他最核心的拥趸之一。
民屯的推广,使得大量劳动力摆脱了土地的羁绊,进入到各地工坊成为雇佣工人,新朝工业便随之获得蓬勃发展。
......
长安,万年县外。
几辆马车缓缓驶来,来到一处专供行旅商贾歇脚的茶棚外停下,管事崔乙来到第一辆马车边躬身道:“主人,先在这茶棚稍作歇息,小人去城门处呈上关文。”
崔钧伸伸腰,点点头走下马车:“也好,一路走来也有些渴了。听说长安盛行饮茶,品种各异,就连路边小摊亦有专擅之茶,我倒要领略一二。”
崔乙有些不屑:“主人说笑了,茶叶何等珍贵,路边野摊如何能入主人之口,倒是士元郎君那里或许有上等之物。”
“呵呵,几位客官想必来自外乡吧,不知道长安风物,小老儿这里旁的平常,好茶倒也有一样。只是不知道客官能不能尝出好歹。”
茶铺掌柜笑呵呵的拱着手出来,说话语气很是客气,不过话里话外带着一丝傲气,好像在笑话崔乙没有见识。
崔乙不乐意了,正要呵斥老掌柜,崔钧摆摆手:“崔乙,你且去呈关文,顺便打听一下士元兄住所地址。”
然后对老掌柜笑笑道:“我等确实从南方来的,不知长安风物。既然老人家说有好茶,不妨让我品品。”
老头见崔钧面容俊雅,隐隐带着一丝上位者气度,便也不敢再多说什么,躬身请崔钧入内就坐。
很快端来一壶清茶和几碟茶点。
崔钧伸手斟茶,就见茶水入盏,白瓷茶盏中映托着淡青色茶水,一片碧绿嫩叶在水中舒展起舞,宛如精灵一般赏心悦目。
随即清香绕鼻,令崔钧神情一振,似乎远行的疲劳都消除了几分。
崔钧暗赞一声,端起茶盏一饮而尽。
先是一股苦涩包围了舌苔,但随着茶水入喉,竟从喉咙深处感觉到一股隐隐的香甜之感,刹时充满了整个嘴腔。
“好茶!”崔钧赞道,“老丈,不知此茶何名?”
“呵呵,看来客官先前喝过茶的,小老儿倒是走眼了。此茶名为碧萝,听说原茶出自吴地,丞相改进过后交由茶署发卖。小老儿有幸买的些许,专门招待来往贵客。”
“此茶竟然出自吴地?”崔钧很是诧异道,“吴地之茶我都尝过,却从未有如此绝妙之味,真是奇哉怪也。”
“看来客官非但是外地客人,还非我新朝治下之人。”老掌柜想起刚才客人吩咐手下说去呈关文,恍然道,“我家丞相天纵之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天下万物无一不知无一不晓,饮茶之术都是丞相率先推广的,改进制茶区区小事何足道哉。”
看着老掌柜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崔钧不由得心中一凛,想不到贾君美在百姓心中竟有如此高的地位。
再想到沿途所见,乡野郁郁葱葱,好像从没看到过闲置荒地。所过城池尽皆一片繁忙景象,工坊商铺比比皆是,大部分城池竟然都在扩建之中。
回过头来想想江东,原本觉得主公孙权花费五年时间营建的新治所建邺无比雄伟,可容纳二十万人居住,已经令人赞叹不已,算得上天下名城了。
哪知道建邺连人家郡城的繁华都难以相比。
先前经过上庸郡城西城,他还不以为意,毕竟西城是汉中南下荆州的交通要道,商旅汇集之地。再加上贾成手下名将徐晃坐镇,城池大一点也能理解。
可是一路过来,城固、蓝田、盩厔、咸阳,哪一座城都不比建邺逊色,可能规模小一点,但论繁华却一点都不差,工坊商铺数量更是远远超过建邺。
他没去过汉中和益州,听说郑都城外二十余丈高的烟囱都有十余个,每日浓烟滚滚遮天蔽日,日产钢铁十万斤。
这是何等恐怖的数据,身为江东之主,讨虏将军孙权功曹,江东物产数据在崔钧心中了如指掌。但江东六郡一年的生铁产量也仅仅只有五十万斤,竟只是郑都五日之产。
那可只是生铁啊,要锻造成钢,不计时间,中间损耗就超过四成。
怎么跟朝廷比?
看着不远处一眼看不到边的长安城墙,深深的无力感笼罩在崔钧心中。
这时崔乙回来了,躬身对崔钧道:“主人,关文呈给城门校尉了,刘校尉说请您稍待片刻,礼部衙门会遣司曹官员迎接您去理藩院驿所。如果您要会友,驿所会安排随从通报和接送。”
崔钧点点头,他知道新朝丞相贾成对朝廷经过了一系列改制,像他这种非朝廷直辖的诸侯来使属于礼部理藩院管辖。
虽然在上庸入关之时已经通报过了,朝廷也知道自己代表江东觐见丞相,甚至上庸方面还派人随行护送,但在长安城外还需要走个流程。
崔钧喝着茶默默等候,差不多等了一个时辰,就见一队官差来到茶棚前,为首的绿袍官员朗声道:“下官礼部理藩院行人蒋琬,哪位是讨虏将军府崔功曹?”
崔钧整整衣袖,上前叉手行礼:“下官讨虏将军府功曹崔钧,蒋行人有礼了。”
蒋琬恭敬回礼:“久闻崔功曹乃江东名士,今日一见果然风采不凡。”
“区区薄名不足挂齿。”
两人客套一番,蒋琬便请崔钧上车随他入城。
进入城中,崔钧见道边两旁高屋林立,竟很少有木制建筑。特别是所行道路宽达三丈有余,地上平整如镜,车行其上毫不颠簸。
便惊奇的问道:“敢问蒋行人,这房屋道路是何物所造?下官却是从未见过。”
蒋琬微微一笑:“不怪崔功曹不知,这乃八年前丞相研制的水泥。参合砂石铺设地面,可数十年保持平整如新,且不起灰尘,极易打扫。若以钢筋为骨,砖石为肉,搅拌水泥建造房屋城墙,可保百年不倒,巨石铁锤难伤。此物概不外售,故此外人很少知道。”
崔钧感叹道:“原来是不传之宝,想必价值不凡,也只有长安巨富之家才能用的起。”
“那倒不至于,一石水泥也不过百钱而已,如今新城改建皆用此物。当初盩厔城就是率先使用水泥建城,袁本初久攻不下,此物也有一功。不过用水泥建城必须要钢筋为骨,就算往外出售,也极少有人用得起罢了。”
崔钧听了不仅倒吸一口冷气,炼钢工艺繁杂耗时耗力,一把百炼钢刀价比黄金。长安城竟然用钢筋为骨建设城池,这得耗费多少钱财?
这稍微一算,便让他头晕目眩。
再看看道边高屋,居然都是这样方式建造的,顿时这灰扑扑的房屋在他眼里变得金光闪闪起来。
崔钧的神态让蒋琬暗暗发笑,每次关东那些诸侯使者来长安,自己只要一介绍,必定都会露出这番震惊的神色,他看得多了也就笑笑了事。
毕竟钢筋这东西在关东价格高昂很是珍贵,可在朝廷治下的地域,因为产量巨大,根本值不了多少钱。
也就天下未定,朝廷把钢材作为战略物资出售,压榨关东群雄的财富,并且用严刑峻法打击走私。
要不然一旦放开钢材贸易,他相信不出几个月,钢铁就会变成白菜价了。
就这样,一路走一路介绍,很快便来到位于礼部衙门边上的理藩院驿所。
蒋琬把崔钧一行人安顿好,随后告诉崔钧:“丞相公务繁忙,需要稍候几日才能接见崔功曹。不过三日后刑尚书会安排先见见您,功曹可先将来意告知刑尚书。”
崔钧感激的道:“多谢蒋行人费心,下官就在馆驿中等候刑尚书召见。”
蒋琬又道:“听说功曹还要拜访旧友庞散骑?不妨将拜帖交由馆驿吏员,下官已经交代过了,他们会派人送去庞府。”
崔钧愈发感激,向侍立一边的崔乙使了个眼色,崔乙会意,赶紧从箱笼里取出一个锦盒交给崔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