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平之战开始
作者:随云逸 | 分类:历史 | 字数:207.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729章 两轮对战暂平手
只是,令秦军有些诧异的是,已经将他们重重包围的赵军却是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对他们发起进攻。
不是不攻,只是时候未到。
另一个小型战场上,赵军的重骑兵正对秦军最后的重骑兵展开着围剿。
看着那满地的尸体与远去的大纛,秦军最后的重骑兵哪里还不知道自己的处境。
相较于对死亡的害怕,秦军重骑兵的心中更多的却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怅然与愧疚。
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重骑兵的挑选有多么的严苛。
虽然比不上秦军锐士挑选般那样面面俱到,却也远比一般的选锋要严格许多。整整三十多万大军,就选出来他们这区区三千多人,便是明证。
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重骑兵的训练有多么的苦难。
天不亮,他们便已经起床负重跑操,无论刮风下雨,足足数十斤的重量抗在肩头,往返在营地与咸阳的十数里路上,不论刮风下雨甚至是雪日冰雹。
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整个秦国朝廷对他们寄予了多少的厚望,在他们的身上倾注了多少的资源。
即便在战时也难得一见的肉食,在他们的营地中却几乎是每日的必须,身上的甲胄、刀剑,更是精品中的精品,即便是一般的屯长的制剑也不过如此。
可这一切,在这一刻却是化为了乌有。
他们也不知道,为何就是打不过眼前几乎跟自己一模一样的赵军重骑。
哪怕是营中骑术最好、力气最大的勇士,在赵军的重骑面前也像是个软弱无力的妇人,轻易便被戳翻了在地。
深深的无力感,早已袭满了全身。
但饶是如此,秦军的重骑兵们依旧没有选择退缩。
不是他们不惧死亡,只是他们知道,一身甲胄的他们尚且不能撼动眼前的赵军半分,他们身后的步卒,就更不必说了。
而将军给他们最后的命令正是坚守阵地,为大军突围争取时间。
因此,他们必须像一颗木桩一样,死死地钉在这里,哪怕是死,也要为大军争取最后的时光。
尽管身边的战友已经寥寥无几,秦军的重骑兵还是一步不退地坚守在原地,静静地等候着命运的降临。
或许,这也是他们所能为秦国、为身后的战友们做的最后的事情了。
只可惜,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视死如归”四个字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很快,赵军的重骑兵已经将秦军重骑彻底地分割了开来。
几个冲锋之间,秦军最后的重骑兵也终于被击落马下。
这样一支耗费了秦国数年心血的精锐部队,就此彻底地落下了帷幕。
呜咽的号角声再度响起之时,已经解决掉秦军重骑兵的赵军重骑,终于缓缓地出现在了被包围的秦军步卒的面前。
有了重骑兵的加入,战斗彻底没有了任何的悬念。
横冲直撞之间,重骑兵很快将秦军好不容易结成的圆阵给冲得稀巴烂。
随即踏着整齐的鼓点,数万赵军一边高喊着“降、降、降”,一边收缩着包围圈。
只可惜,即便已经自己生还无望,秦军还是没有放下手中的刀剑。
无奈,周骐也只能下达了最后的歼灭命令。
当即,三千重骑兵轮换着便开始向已经被分割成数块的秦军阵线的不断冲刷。
是的,冲刷。
重骑兵在前方冲阵,步兵在后方刷人头。
失去阵线防御的秦军在严整的赵军军阵面前,显得是那么的渺小而微不足道。
几乎每时每刻都有上百的秦军将士无声无息地倒在了赵军的长刀之下,而他们所能换到的,甚至连个位数的赵军都不到。
眼见着赵军几乎是在屠杀着自己的同袍,终于,秦军也意识到防守根本毫无意义。
只是,即便如此,他们依旧没有选择放下武器。
倒不仅仅是因为老秦人骨子里的那份血勇之气,更重要的,他们心中清楚,他们多坚持一刻,那主力大军便能多走一刻。多走一刻,被追击上的可能也就少一分。
而只要大军主力尚在,才有可能,为他们报仇雪恨。
也才可能为秦国和他们的亲人带去胜利的果实,不至于让他们的牺牲白费。
于是,在这生命的最后一刻,秦军的将士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冲向了赵军。
赵军的重甲骑兵终究有限,而且只要与赵军的步卒冲杀到了一起,势必就不用再担心那重骑冲杀了。
这的确是对付重骑兵的很好的办法。
只是,仅剩一万多的秦军,结阵自保尚且坚持不了太长的时间,更别说主动去冲杀数倍于己的赵军阵线了。
这无疑是在找死。
这也确实是秦军能拼掉最多赵军的做法了。
不出意外,面对秦军几乎亡命的打法,赵军的损失还是上来了。
好在的是这战场足够的大,而赵军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慢慢消磨掉仅剩的这股秦军。
很快,赵军也调动了起来,在运动中,利用兵力的优势不断绞杀着秦军的队列。
终于,耗费了足足两个时辰的时间,赵军才在追击归来的骑兵的帮助下,算是将这股秦军残兵给绞杀完毕。
即便是如此,赵军还是为此付出了近三千的伤亡。
秦军之悍勇,可见一斑。
只可惜,秦军再是悍勇,也都成了一地的尸首了。
终究这场战斗还是以赵军的胜利而告终。
而在这足足八日的鏖战之中,赵军却也付出了两万多人马的代价,至于秦军,则是足足损失了三万五千人马。
应该说,这样的损失,蒙骜真的已经尽力了。即便是换了王龁前来,也未必能做得更好。
谁能想到赵军早就对自己重骑兵的出现有了成熟的预案;
谁又能想到,自己训练两年之久的重骑兵,在赵军的重骑兵面前会是如此的脆弱。
若非蒙骜果断地进行壮士断腕,秦军的损失绝不会只是区区三万多人而已,不说全军覆没,至少也会有近半数的秦军淹没在其中。
更何况,作为对手的赵军却也是损失了两万多人,虽胜,也不过是惨胜、小胜而已。
好在的是,蒙骜虽然损失惨重,但好歹也还保留着一战之力,同时也算是将赵军的注意力彻彻底底地吸引到了自己的身边。
怎么说呢?
从战略上,蒙骜也算是完成了他的任务了,只是从战术上而言,蒙骜确实有些失算了。
尤其是被秦军珍而重之的重骑兵,就在这亮相的一战之中,全军覆没,连马带甲胄全都归了赵国。
要知道,这可是秦国耗费了全国之力,打造的精良重甲啊。
而赵国只需要给马匹配上双边马鞍和高桥马鞍,这边立即又是三千重骑,一来一去之间,赵秦之间的差距,却是更大了。
好消息是,大战在即,赵国也根本没有时间去消化这三千重甲。
而此战,几乎可以说是赵秦的决战了。因此,这三千重甲的存在,倒是对秦赵双方最终的胜负,没有太多的影响。
坏消息是,赵国本身的三千重骑兵依旧将活跃在战场之上。
这也就意味着,不论在何时何地,秦军在作战之时必须时刻提防这只重骑兵的出现。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有着重骑兵优势的赵国就是无敌的。
已经训练过重骑兵的秦军显然也已经发现了重骑兵的诸多问题。
至不济,秦国还有黑冰台可以尽可能地监视住这只重骑兵的调动。
但不论怎么说,这秦赵之间第二轮的交锋,却是以赵军的胜利而结束。
至此,在秦赵第一、二轮的交锋之中,却是略略打成了一个平手。
赵军战损了廉颇这位老将军,固然影响着赵军的士气,而秦军却也损失了寄予厚望的重骑兵,其影响也不可谓之不大。
两相比较下来,或许谁也没能占到什么便宜。
最终的胜负手,却还是要看最后的第三轮的交锋。
而实际上,第三轮的交锋,也已经在蒙骜与周骐的对战的过程中悄然开启了。
魏国的信陵君终于是动了!
只是,他动作的方向却并不是与秦军所约定好的直插颍川郡,而是向东,意欲收复魏国的故土东郡。
应该说,信陵君的这一举动虽然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魏国想要发展,就不能让赵、秦两家中任何一家独大,因此对于颍川之战,魏国最希望的,就是两军形成长平战场那般的长久对峙。
这样一来,就给了魏军从容布局的时间和机会。
秦军显然也是意识到了魏军转头向东的可能性,这才派出了自家宝贵的五万大军加入到联军之中。
这既是增加联军的战力,更多的却也是在监视魏军的动作。
但不知为何,魏军还是出现在了东郡的边境之上。
可惜的是,镇守在东郡的田单对魏军的到来,显然也是早有准备。
在派出了几只斥候进行过一番接触战之后,田单便迅速带着边境的赵军缩回了郡治之内,摆明了就是要收缩兵力,跟魏军打持久战。
只是,令田单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一退后固守的策略却是正中了信陵君的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