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我隐藏实力被天道榜单曝光了

作者:苍寒的雪意 | 分类:仙侠 | 字数:98.4万

第44章 西夏与吐蕃

书名:我隐藏实力被天道榜单曝光了 作者:苍寒的雪意 字数:1928 更新时间:2024-12-26 18:58:13

彭风听到了波切嘉措活佛的话,先是一怔。

尔后,马上就明白过来。

为什么波切嘉措活佛要杀西夏国皇帝李乾顺呢。

这就要由着吐蕃说起。

密宗是吐蕃的国教。

密宗之主,代表的就是吐蕃。

而宋朝时候的吐蕃,与唐朝时候的吐蕃完全不一样。

唐朝时候的吐蕃,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可以与顶峰时候的唐王朝对着干。也曾经两次攻打到印度的恒河流域,威名赫赫。

只是。

8世纪末叶以后,吐蕃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日趋激化。王室内部互相争夺,使吐蕃陷于分裂。吐蕃将领之间又发生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到后面,吐蕃更是散成了诸多部落形式,不复是一个集权国家。

所以,吐蕃在大宋官方那里,不被称为吐蕃国,而被称为吐蕃诸部的。

因为现在的吐蕃,压根不是一个真正的国家。

成了部落形式,吐蕃的国力自然相当的衰弱。

这时候的东亚五个国家。

按国力来排的话就是:

辽国〉宋国〉西夏〉大理〉吐蕃。

没错。

吐蕃现在的国力,还真的比不上大理国。

大理好歹也是一个中央集权国家,有兵力二十万呢。

而吐蕃就成了一个个的部落,号称吐蕃诸部。

所以,天龙八部里面,吐蕃国师鸠摩智在那里,大逞威风就挺离谱的,北宋时代的吐蕃,基本是夹着尾巴做人的。

北宋时期的吐蕃,可是出名的弱鸡。

吐蕃既然这么虚弱。

而做为吐蕃的近邻,西夏国,自然不会放过吐蕃国这口肥肉。

西夏国在与宋国交手的时候,没事就来吐蕃打劫一番,抢几个城池。

公元1004年。

这时候吐蕃最强大的势力是吐蕃六谷部大首领潘罗支。

潘罗支是亲宋的,还当了宋朝的官,是宋朝的朔方军节度、灵州西面都巡检使。

西夏国太宗李德明,派兵并策动潘罗支内部的党项迷般嘱、日逋吉罗丹等族,里应外合,袭杀潘罗支,夺取了凉州。

公元1032年。

此时,吐蕃终于难得迎来了中等水平的君主,吐蕃新一任赞普唃厮啰,唃厮啰立法建制,聚众数十万(等于他这个部落有几十万人总人口),部族渐强。

当然,这位嘝厮啰也是亲宋的,他被北宋授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

而西夏国夏景宗李元昊继位以来,就不停的攻打吐蕃。

最后,更是在1035年,亲率大军进至河湟,大败嘝厮啰,直接击溃了吐蕃,占领了甘,沙二州,直接的把整个河西走廊全部控制在西夏之手。

这些年来。

西夏国是没事就抢吐蕃的城池,杀吐蕃的人。

若不是宋朝与西夏没事打仗,牵扯了西夏的主要精力。

以西夏的国力,早就灭了现在虚弱无比的吐蕃。

可以说。

最近一百年。

就是吐蕃一边求宋国爸爸帮忙,一边被西夏国欺负的历史。

而做为吐蕃国教密宗之主,波切嘉措活佛,最想杀的人,铁定是西夏国的皇帝李乾顺。

西夏国现在只有一个陆地神仙,也就是李乾顺。

李乾顺若是死了。

那么,西夏国的国力虽然犹在吐蕃之上。

但是优势也就不那么大了。

这样的话,吐蕃就有喘一口气的机会。

不过,彭风要沉思的就是。

杀死西夏国李乾顺,削弱西夏,会不会让吐蕃做大呢?

别看吐蕃最近一百年一直叫北宋爸爸,吐蕃大首领当着北宋的官。

但是一定要懂得一个道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他心中盘算了下,吐蕃唐朝为什么能出现帝国,也是因为唐朝是最近几千年温度的最高点,青藏高原的农作物也可以种植得很好。

到了唐朝末年,温度下降到正常水平,青藏高原就无法种植多少农作物。

一个国家连基本生存的农作物,都缺少的时候,是无法维持一个国家形式的。

所以,一个帝国才会散架,成了吐蕃诸部的部落形式。

往后的一千多年,温度一直没有到达唐朝时的高点,吐蕃诸部也一直成部落形式,没有强盛过。

所以,吐蕃坐大变强的可能性为零!!!

所以,帮吐蕃杀死西夏国皇帝李乾顺,不会让吐蕃趁机坐大。

而且,杀死西夏国皇帝李乾顺,对于宋国来说,也有极大的好处。毕竟西夏与宋国多年交战。

这样的话,这桩买卖。

做得过。

彭风拿起了酥油茶,缓缓喝了一口。

酥油茶,咸里透着香味,味道十分醇厚。

放下茶杯,彭风说道:“你就确定,我能杀得了李乾顺?李乾顺好歹也是陆地神仙五重。”

“彭施主若是到达陆地神仙一重,配合龙象般若功第十二层附加的十二层一百万斤力量。就能诛杀李乾顺。”波切嘉措活佛不急不缓的说道。

彭风缓缓的说道:“行了,那这桩交易,我同意了。

但是,我也希望,我修炼的是龙象般若功,并且修炼到第十二层的消息,绝对不要传出去。”

“如果真的传出去,你懂的。”

波切嘉措活佛双手合什:“施主放心,老僧守口如瓶。”

彭风淡淡一笑,一口饮尽杯中的酥油茶,放下杯子:“那多谢活佛的茶,再见。”

说罢。

潇洒的走出了布达拉宫。

然后。

再骑着瘦马出发。

这一趟,奔向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