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从良医到良相

作者:杨思大老倌 | 分类:历史 | 字数:101.9万

三百四十五 开港 下

书名:从良医到良相 作者:杨思大老倌 字数:2157 更新时间:2024-11-16 22:43:31

曹平来上海县了。

比他早到的还有大批杭州嘉兴南京的扬州的老板们,这些人听到松江府上海县的马头,有你南洋过来的俏货,都带着银票急匆匆的连夜往这边赶。

现在汇通发型的银票,已经通行大明经济发达地区,还能直接用银票在市面上买东西。不过因为面额较大,只能在批发环节流通。

像喝顿酒,逛个青楼,泡个茶馆,还用不上这么大的面额。

拍卖会的前一天,曹平把船上多有能卖的货物写了个清单,张挂在汇通钱庄的大厅里,供大家知道,买多买少自己琢磨。

其中紫铜这一项,清单上直接写明有一半要运到武昌铸钱局,只能有二十万斤可供出售。

拍卖会是在一个早上举行,地点自然是新造的码头上。

金贵站在船上用眼光扫视一眼,估计能有二百多穿金戴银的老板们参与,他还心说这下狗咬狗,有的抢了!

有商人看到边上还有抱着算盘,账本的小吏,还问曹平这些人是怎么回事,难道还要收税不成?

“没错,他们就是上海县的税吏,也是向东流的一大爱好,做生意必交税。有人要是连3%的商税都付不起,我看还是不要来参加拍卖了。”

商人们被曹平一挤兑,也不好意思在整编了。还有就是缴税,的确是向青山的一大爱好,没看到他在太仓,因为不交税,把一个举人都给撸了。

果然,第一项拍卖就是船上只能卖出一半的二十万斤紫铜。

这项竞争的很激烈,最后被急于投产的陆家嘴铜器作坊给拿下了,这么多铜足够他们用上一整年的。

拍卖成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马上缴税,干净利落脆!

随后作为香料的丁香;胡椒,则被分成小批量发卖,有人买下一百斤,也有人拿下五十斤,各自分量不已,全看实力和销路。

到了最后的红蓝宝石这一项,因宝石有大小好坏,事情又变得复杂起来,只能一粒一粒的售卖。

金贵觉得这样太浪费时间了,不如当初在船上时就把宝石按照大小好坏做个分类,到了岸上就能直接发卖,能省下不少事。

宁世亮也觉着这样挺好的,说明年回来时就这么做。

等所有宝石都拍卖完毕,已经是中午了,曹平也累得腰酸背疼,口干舌燥。

光是这四船货,上海县就收缴税款三千多两,可谓有史以来最高一笔税款,可把知县赵菁给乐坏了。

连说向大人就是当代财神,到哪里就给那里造福。

没两天,有商人又听到消息,船队需要一万担去年秋天下来的大米。

初闻此消息,陆允祥还很好奇,心说船员也吃不了一万担大米,那可是整整一百八十万斤呐,这是要干什么?

想了许久,陆允祥才想明白。原来现在正是北方青黄不接之时,北方粮价上涨,这时候把江南的大米运到北方去,那是稳赚不赔的好生意。

尤其是他曹子横在天津卫还有大市场,只要把粮食运到码头,销路一点都不用愁。

他不由的感叹道:“曹子横做生意真是滴水不漏,门门不落空。”

船队走后没几天,上海县陆家嘴的铜器作坊,和纺织作坊相继开业,向青山还特意前来参加开业典礼。

他还给纺织作坊带来一张十万匹红布巨额订单,那就是南京守备;魏国公徐俌要给手下二十万士兵做袍子所用。

消息一出,主持纺织作坊的陆允祥高兴的都快蹦起来了,连说“向大人你真是我们商家的福星,一来就给个开门红!”

向青山还笑问陆允祥,明年我堂弟向钟,还要为北上蒙古的商队订购一万匹布,还有天津卫的大市场,您所销路怎么样?

“没说的,好极了,都怪小人鼠目寸光!”

其他股东听了也是非常满意,这两笔生意,就占了作坊一年产量的一半,在加把劲剩下的全都是利润。

跟着向青山走有肉吃,以后要对他言听计从。只要能保证赚钱!

还有来宾听了,心里大为意动,也想搞个大型纺织作坊,再开一条财源。

而铜器作坊就没那么好的待遇了,因为徐俌的军队不需要多少铜,作坊的产出只能零打碎敲的销售。

好在铜器作坊的老板,幕后老板熟人多路子广,这边卖掉一点,那边卖掉一点,产能也很快就被分配一空。

尤其是崭刻有花纹的铜碗,深受蒙古人的喜欢,向钟早就定制了一千个。

有了这两家大型作坊,外加青浦的药坊酒坊,有进货的也有出货的,大小船只在江面上川流不息,再加上南来北往的客商到来,十六铺码头很快就变得热闹起来。

除了联合马车行旗下的客栈开业,附近还新开张了酒楼,货栈,热闹地区常有的赌场青楼。后两处,向青山还让知县赵菁给课以重税,每年五百两银子,两家竟然都答应下来了。

人流量的增加,还引来为码头上卸货力夫售卖早点的小贩,随后牛车马车,用力人拉的板车也来了,让十六铺码头一天到晚都人来人往;忙个不停。

这么大的人流,未来前景一片看好的地段,让十六铺外滩的地价上涨很多,但这依然挡不住商家的热情,他们纷纷在外滩购买土地,建造属于自己的商业办公楼。

这些造大楼的商号,同时也会在城里购买地皮造宅院,这样连带城里的地皮价格也开始飞速上升。

有脑子活络的,还把家里原来的城内地皮卖给大老板,转身又在城西买下荒地自己造房子。

还有更激进的,索性把新家安在浦东,那边的低价更便宜。多出来的差价,还能再建造一家小铺子做点小生意。

这话后世的京城魔都一样,老土着都搬到很远的城外很远的荒僻之地,城内的繁华地段则留给有钱人居住。

嗯,这就是大明朝,;微缩版的开放。

以至于原本名民风淳朴的上海县居民,也开始把读书和赚钱看的同样重要。

老先生老学究一边痛心疾首,大骂世风时下;人心不古,一边还到处打听商业消息,随时准备做掮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