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开局造了李二的反

作者:a去年今日此门中 | 分类: | 字数:70.9万

第六十八章 亲征

书名:开局造了李二的反 作者:a去年今日此门中 字数:2199 更新时间:2024-11-05 02:46:33

长安。

程咬金阵亡的消息最终还是传了回来。

虽然没有寻找到程咬金的尸体。

然而宿国公府的葬礼也是办的很隆重。

衣冠冢也是冢。

虽然野史里程咬金似乎是个草根出生,但其实这是艺术夸张。

程咬金其实家庭条件不错。

怎么也称得上中等世家。

祖上三代做官。

曾祖父程兴官至北齐齐州司马。

祖父程哲官至北齐晋州司马。

父亲程娄为济州大中正,死后被追封为使持节瀛洲诸军事,瀛洲刺史。

所以他才能娶到清河崔氏的女子。

他就不是泥腿子出身。

要是真的不是世家出身。

他能娶到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他们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

东汉末年至魏晋隋唐。

形成了汉族士人讲求门第出身的传统,最着名的门阀代表就是所谓“五姓七家”,即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五姓七家”。

“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坚持门当户对,内部通婚。

就是李唐皇族照样不放在眼里,拒绝通婚。

门阀是贵族,讲究礼仪文明,保持着文化的优越感。

在他们眼里唐高祖李渊有鲜卑血统,出身于夷狄之地。

鲜卑胡化的文化传统、家法门风,实在是过于粗鄙俗气,不愿与李氏结亲。

把李氏皇族视为暴发户。

唐太宗不理解门阀的巨大的社会基础和文化传统:“吾实不解山东四姓为何自矜,而人间又为何重之?”

于是,命重臣修《氏族志》,但在初稿中,编修者无视皇室,而将“山东士族”中的博陵崔氏排为天下第一。

这让李世民既无奈又难过。

不太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但是这种风气没什么改变。

这些大族依旧耻于和皇族联姻。

甚至发展到了更加离谱的状态。

时间到了唐文宗时。

皇帝向宰相郑覃求婚。

希望郑覃能把孙女嫁给皇太子。

但郑覃宁可把孙女嫁给时为九品官的崔某。

唐文宗感叹:“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闲话少叙。

李世民得知程咬金兵败。

想起这么多年的恩情。

又后悔于没有听刘洎当初的劝告,这才导致形势糜烂。

正在这时又得知了李佑在到处传播谣言,说什么自己不是他的亲身父亲。

给自己带了绿帽子。

这心态就越发崩裂。

越想越气。

不由地哀痛至甚,饮食不进。

还是群臣苦谏:“圣人欲为宿国公报仇,何苦摧残圣体?”

这才振作身体。

开始吃东西。

程咬金的葬礼一办完。

李世民就再无法忍受,把阴妃从冷宫里压出,狠狠地卸了几天甲。

出了几口气。

这才心里好受些。

也不再准备出征高句丽。

召集群臣,开口第一句话。

就是要御架亲征李佑。

长孙无忌第一个出来劝告,“我军已经在新野失败,暂时无兵可出。是不是先把北方的军队调过来再南下,愿陛下思之。”

储遂良也劝道,“我认为李佑贼逞奸诡之计,致邓州覆亡。然而征高句丽的事情已经准备了很久,军士都已经赶赴幽州,粮草辎重已经出发许久,现在南下,恐怕是力有未逮。。

李世民一听这两人一唱一和就有气。

要不是这两人当初一直反驳刘洎,也不会出现现在的局面。

竟然还要阻拦。

要不是知道这两人与自己的关系。

李世民只能认为长孙无忌是李佑的帮手了。

李靖也劝道,“陛下多年来南征北战,陛下麾旗所指则中原清晏,眼睛一转便四夷归服,声威德望无与伦比,而今却要南下远征小小的李佑。这种事情,派一位大将军既可。不然倘若很快攻克,传出捷报还可以,万一遭遇挫折,损伤威望,再引起百姓的反抗,国家的安危就难以预测了。”

李靖的谏阻,李世民没有听进耳,“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朕心中有数,不需多言。”

他仰起鼻子,操着嘲讽的语调反驳说。

当即表示:“朕意已决,无得再谏!”

其实李世民之所以反应这么大,不仅是因为李佑的缘故,而是对于近段时间以来的不满。

李世民受制于人,没有立他满意的李泰,反而立了李治为太子。

然而这几个月的观察。

对于稚奴是越来越不满意。

准备改立吴王李恪,又被长孙无忌等人劝阻。

李世民其实心怀怨恨。

只是说不出口。

所以想御驾亲征,找李佑出出气,发泄这一年多以来郁积在心中的无名火。

更是想重整雄风。

李世民打算亲自统率大军南下生擒李佑。

褚遂良和长孙无忌心灵相通再次出面谏阻道:“李佑罪大恶极,无疑应该讨伐。然而何必启动圣驾。只要派出两三员骁将,调集十来万兵马,仰仗陛下天威,就可以彻底打败它。”

李世民冷笑,“朕带兵打仗出身,知道怎么打仗!”

语气十分不善。

见李世民语气中夹带的杀意。

长孙无忌连忙开口解释道,“陛下的神勇武略,微臣曾经亲眼所见,怎么不知道呢。您误会臣了。臣的意思是太子尚年幼,一旦离开京城,以如此尊贵的身份,去打李佑,万一出了什么问题怎么办?”

此时殿堂上议论纷纷,文武官员多数都不赞成御驾亲征

他们哪里知道李世民肚里怄了气,要摆脱长孙无忌等大臣的挟制。

李世民的额头皱起三道抬头纹,用不容置喙的腔调决断地说:“李佑欺我,暴虐臣民,荆襄人们翘首企盼我们去解救他们,正是南下的机会。要是不去,李佑继续做大,到时候文武百官与朕都死于葬身之地。你们讨论来讨论去,就是看不到这一点。”

朝臣们见李世民不像以前那样广采建议,都不再言语了。

李世民最终决定发兵六十万,亲征李佑。

这原本是准备远征高句丽的军队,最后会吃到一个大败仗。

就是不知道,现在拉来对付李佑,会不会如同历史上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