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穿越变成了原始人
作者:七夜微凉 | 分类:科幻 | 字数:64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百二十八章 文房四宝
既然已经将纸张制作出来,那么文房四宝也要制作出来,不然也没办法使用,单单是墨这一块就要要比造纸难上几倍。
墨是文房四宝之一。墨的发明年代,在历史上已无从考据,但从出土文物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墨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在汉代得到一定的发展,至唐代达到鼎盛,并得到了国家的重视。
宋代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中说:“上古以竹挺点漆而书。”这是最早形式的墨。我国古代制墨技艺很高,并出现了制墨名手。南唐着名墨师奚超造墨技术高,他造出的徽墨受到了李后主的赏识,因而被赐予“国姓”,改名为李超。
到了宋代,又有人发明了桐油烟墨。据宋代何远写的一本笔记讲:“潭州胡景纯专取桐油浇烟制墨,大者不过数寸,小者如圆钱大,每磨研间,其光可鉴。画工室之以点目。”这说明在当时墨的制作是力求精巧,刻意追求造型、纹饰的美观。
据宋史料载,除了作桐油烟制墨外,还有用漆烟制墨的。到了元明时代,有人为墨着书,谓之《墨池》。书中不仅记载了制墨的工艺方法等,还记载了古代制墨方面的人物。清人胡升文曾研究了历史上所有的制墨方法,制出许多好墨,其中一种“苍佩玉”最为名贵,并被作为贡品。
墨水这种东西完全是现代产物产生的,江风这个时候根本无法制作出来,因此江风决定采用古人制取墨的方法,先制作出成块的墨。
古人制作墨的方式完全是手工制作,根本无需用到什么大型设备,这也符合江风现在的情况,科技水平不够,只能采用手工制作墨。
江风仔细的搜索了脑中的资料,总结古人制作墨的方法,将其分为五个步骤,炼烟、和料、制作、晾干、描金。
而对于江风来说,最后一个步骤可以省略,最后一个步骤是为制作出来的墨块好看才用来描金,而江风现在可不追求那些,只需要实用就行。
江风又找来另外一批人,带领着它们从野外砍伐来松枝,和松油,制作墨,所需要的材料一般都是松枝,松油当然还有其他的材料也可以。
接下来材料准备就绪就是第一步:炼烟:是用不完全燃烧的方法从松枝或油脂中提取烟尘,分别得到松烟和油烟。燃烧时要严格控制火候、出入风口,掌握收烟时间,才能保证烟炱黑度、细度、油分、灰分。
第二步:和料:是先将胶用文火熬烊,投入色素原料和添加原料,充分搅拌,杵捣均匀。据说和料要反复锤敲达“十万杵”,烟料和胶合料才能达到细腻均匀的程度,制成坯料。
第三步:制作:将坯料按规格搓拓成浑然无缝隙的墨果,压入墨模成形,成为各种形状,这些都需要墨模存在,江风制作的墨模都是简单的模子,没有什么稀奇古怪的。
第四步:晾干:墨成形之后还要晾干,有平放、入灰、扎吊三种方法。平放晾干的初期,墨要不断翻转,使干燥收缩时自然拱翘的墨体自行恢复平整。
晾墨环境的温度、湿度要严格控制,风大、阳光直晒、过分干燥都会导致墨内水分析出不均匀,以致产生碎裂纹。另外,温度过大也不好,会使墨出现霉变,影响墨的质量。
就这样等待了十多天,终于墨块也总算是制作出来了,江风看着手中巴掌大的墨块脸上有种说不出的兴奋,以后部落这才算是文化的开始。
江风用手指在墨块上摩擦几下,明显的可以看到手指上沾染上墨粉,然后在之前制作出来的纸张上面一擦,就一条明显的划痕,成功了,做出来了。
接下来就是解决砚台和毛笔的事情,砚台制作起来比较简单,砚台只需要顺滑,但是也要有摩擦力,江风首选就是松花石,这种石头在苍狼部落的附近很常见。
对于在石头上刻出一个小凹槽这对于苍狼部落工匠来说可轻松多了,于是江风将砚台的制作交给了工匠,他只是将砚台的制作方法,和大概形状化成图纸交给了工匠。
毛笔的制作相对就简单了,江风找来狼毛和羊毛,然后让木匠做出一个细小圆柱体的木棍,留出一个孔洞,然后在里面放上兽毛,以松油为粘合剂将其固定,这样一个毛笔就算是制作完成了。
首先制作完成之后,江风第一次使用毛笔就是用笔沾上清水在石板上开始书写起来,虽然自己的字体没有一些大师好,好歹自己也是练过几年的。不得不说这样制作出来的毛笔虽然和前世毛笔差了一些,但是已经算是不错了。
距离进入冬季还剩下不到十多天,文房四宝已经准备齐全,而滞涨也已经批量的生产,墨块也是如此,三尺左右的纸张每天都能生产出来二三十张,墨块每四五天制作出来十多块,这样的生产效率已经不算低了。
一个非常明显的情况,随着苍狼部落的人口不断的增加。许多族人都开始专注于一种劳作,每个人专注的劳动不一样,如今又增加两种,纸张制作和墨块制作。
这些劳作都是属于有一定技术性质的工作,只有专职鱼这样的工作他们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技术,这也是江风所需要的。
以成年的男性为例,身体强壮和武力高的人,要成为军人或者农作的,这样的工作对于体力要求很高,因此他们也在这之中起到锻炼的效果。
而那些被淘汰的体力弱的族人则是开始转向于工匠,毕竟这种是靠自己手艺的,他们虽然体力弱一些,但是手艺却可以慢慢磨练出来,他们相比于更适合这样的工作。
如今的苍狼部落人数已经达到三千之多了,分工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甚至以后所有的工作都要分工,不过现在只能算是小部分的分工,毕竟建设上需要大量的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