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霸三国,开局先偷孙吴的家
作者:老燕难飞 | 分类:历史 | 字数:6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五五章 定扶余
除了迁徙高句丽人,丁宽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反而是搞“发明创作”。辽东是苦寒之地,想要汉人能够在辽东大规模定居,甚至占住整个东北地区,除了要有足够的粮食产出支撑之外,还必须要让这些迁居而来的汉人,能够平安的度过寒冷的冬季。
说是“发明创造”,但实际上都是后世极为常见的日用之物。
丁宽的第一个“发明”,就是红砖。中国制砖的历史已经几千年了,其实工艺已经很成熟,只不过历史上,中国大量制造的是青砖。
青砖与红砖其实生产工艺很接近,只是青砖的质量要求更高,生产工艺更复杂,成本更高。古代,能够用的起砖瓦的都是富贵人家,穷人只能用木头、竹子和茅草之类廉价之物来建设房子。
因此介于青砖和廉价材料之间的红砖,在中国古代就几乎没有用武之地,直到晚清年间,随着各种建筑需求的大幅上升,更便宜的红砖才成为主流。
丁宽其实在扬州之时,就已经弄出了更加便于生产的红砖,虽然此时不可能有机械化的制砖机,但红砖的生产成本和便利程度,仍然比青砖有突出的优势。只是红砖的质量,较之青砖相差很多,因此一直没有真正的用武之地。
但辽东之地不同,在辽东这种苦寒之地,木头、竹子和茅草之类廉价建材,不足以满足御寒需求,而红砖成本更便宜的优势就提现出来了。
因此丁宽到了辽东之时,就已经在平郭建立了砖窑,进行批量生产。
有了便宜的红砖,足够御寒的房屋就可以大规模的兴建起来。而有了红砖,另一样御寒的重要设施,就有了基础,这就火炉、火炕、火墙。
火炉、火炕、火墙其实非常的简单,就是在炕与墙中留下专门的烟道,让火炉中升火时产生的烟,先进入这些通道,再排出室外,这个过程中,这些烟的热量就足以提升室内的温度。
此时冶铁工艺还有差距,铁产量并不高,因此丁宽并没有考虑过搞什么暖气之类,但火炉、火炕、火墙这种现代中国几乎被淘汰的技术,用在汉代,那简直就是牛逼到天上去的黑科技。
有了砖石的屋子保暖,有了火炉、火炕、火墙取暖,有了棉衣御寒,汉人在北方的冬日,只要能够有足够的粮食和薪柴,就能够安然的度过。这就可以解决,在辽东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移民实边的最基本问题。
北方的冬日绝对是酷寒,连大地都已经被冻的及其坚硬,根本没有办法搞大规模的基建。但丁宽有几万兵马闲置着,在日常训练之外,小规模的搞一些试验性的建设项目还是没有问题的。
因此这个冬天,丁宽主要就是把这些过冬技术,拿出来进行实地检验。只要这些技术能够在这个冬天运转良好,未来丁宽就准备在东北地区全面推广。
这些过冬技术,丁宽完全不怕被胡人学了去,砖瓦房这些都是固定的建筑,一次兴建可以使用几十年,只适合那些定居的农耕社会。
对于游牧为生的胡人来讲,这些技术根本不实用,除非他们也找个地方兴建城邑,定居下来。然而一旦游牧的胡人定居下来,还有那么可怕吗?
一个冬天就这样慢慢过去了,丁宽的几项新技术也通过了东北严寒的考验,今年就准备全面在东北地区推开。
而随着春日的到来,天气渐渐转暖,丁宽在组织春耕的同时,军事上也开始恢复了活跃,下一个目标就是扶余。
扶余占据的地方就是后世的吉林、辽宁北部、黑龙江中部,王城在后世的长春附近,地域包括了吉林高官春市、吉林市、松原市、四平市、白城市,辽宁省昌图县、黑龙江省桦南县等地。
与高句丽居住于长白山脉之内不同,扶余所占据的都是以平原为主的地区,因此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同时扶余周边又较为繁盛的草原,畜牧业也很发达。
这段时间,丁宽一直在搜集各种信息,翻看古籍记载,以对扶余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丁宽的理解,扶余所占有的土地,也是以农耕为主业,实际上更适合汉人的长期占有和居留。
而且与丁宽之前对东夷(东北地区胡人的总称),刻板印象略有差异的是,扶余人的侵略性并不强,虽然与汉人也有冲突之时,但总体与大汉的关系以和平为主。
这与扶余人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有巨大的关系,整体而言,农耕文化离不开自己的土地,因此对外扩张的欲望并不强。对汉人的威胁,远低于游牧民族,居住在山中的高句丽等渔猎民族。
而且扶余长期与大汉交流,多次遣使到大汉朝廷进贡朝拜,受到汉人的影响很深,很多习俗与汉人非常相似。
此时的扶余只有大约二十万左右人口,被夹在高句丽和鲜卑之间,并不是东北地区强大的异族。公孙度到了辽东之后,扶余人更是主动的投靠了代表大汉朝廷的公孙度。
这样一番了解下来,丁宽就开始与韩融、荀攸、戏志才进行商议,对扶余的策略做了一些调整。
想要彻底占据东北,扶余的国家地位是一定不会再允许他们保留的,肯定要彻底并入大汉的统治,但扶余的人口,却并不需要再进行大规模的迁移。
通过设立官府,传播教化,技术交流,增加汉人移民等等手段,完全可以通过一段时间,把扶余人彻底进行汉化,直接变成大汉子民。
毕竟中原人口迁移到辽东的速度不会有那么快,已经迁徙了三十万高句丽人去了夷州岛,如果再强行迁走这些相对好管理的扶余人,很可能造成东北地区出现太多的空白地带,给鲜卑、乌桓等其他异族扩张势力的机会。
而且迁去夷州岛的高句丽人足有三十万,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数量,足够江东士族消化安置几年,才能进入良性循环,此时再多迁去二十万人,只会加大消化安置的难度,对夷州岛意义并不大。
整体策略目标稍微做了调整之后,对扶余的进攻却没有停滞,交代好春耕事宜,丁宽就率领三万汉军向扶余展开的了进攻。
扶余总共只有二十万人口,所有的青壮男子也不过四五万人,真正的战力也就只有一万出头,去年还被丁宽消灭了五千人,其实已经非常的空虚。
而且扶余占据的是平原地区,没有什么天然的易守难攻关隘可以依靠。因此丁宽的进兵非常顺利,沿途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抵抗,丁宽就率兵到达了扶余的王城。
看到扶余的王城,丁宽和手下的将领们都笑了出来。扶余的王城,虽然也是号称王城,但连像样的城墙都没有,居然是一个木栅城,其防守能力由此可知。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野果阅读,.yeguoyuedu 安装最新版。】
扶余的国王名叫尉仇台,本就是在高句丽和鲜卑的压力之下,依附了代表大汉的公孙度。但没想到又来了一个丁宽,平定了公孙度,顺手把他派去支援公孙度的五千人马也给消灭了。
因此此时尉仇台也已经丧胆了,他本有心再次投降附庸丁宽。丁宽虽然接受他的投降,但却要和处理高句丽一样,把扶余的统治阶层也流放到扬州去。
这个冬天尉仇台几次派人来拜见丁宽,想要继续留在自己的国度,继续统治这个小王国,因此双方就投降的条件一直没有达成协议。
丁宽此时带着兵马来到扶余王国之外时,实在不愿意去扬州的尉仇台,居然带了一千多心腹逃入了草原,去投了鲜卑。
国王都跑了,群龙无首的扶余王都,哪里还能有什么抵抗,丁宽兵不血刃的就占据了这个王都,并彻底将扶余这个异族王国灭除,原扶余所具有的领地,也被彻底划入了大汉的疆域。
扶余的原有官员贵族,连带其家属,大概三四千人,都被丁宽一股脑再次流放到了扬州,扶余之地也算是彻底的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