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将门崛起之凰女倾天下

作者:思燳 | 分类: | 字数:105.8万

第427章

书名:将门崛起之凰女倾天下 作者:思燳 字数:2317 更新时间:2024-11-04 03:06:02

其实我不是喜欢佛家或者学佛之人,纯粹抱着对南怀瑾先生的仰慕之情跟对《金刚经》的一点好奇去看了这本书。

南怀瑾先生很有名,是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以及国学大师。

说实话,我就是个很肤浅的学生,选择看这本书,可以说就是奔着南怀瑾先生而来的。

南怀瑾先生对于国学各方面的钻研很深,在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除却通宵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先生对于西方学科体系也有一定的理解认知。

从前看过他的书,感觉涉及的内容,思考的东西,着实是有趣的。

但坦言,这本《金刚经说什么》我有点没看懂。甚至不是有点没看懂,而是通篇看完,仍旧未解其中味。

《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传入中国后即广泛流传。我记得在我高中历史课本中,就有关于唐代印刷《金刚经》的内容。再说从前能识得几个字的人,大多都是抄过《金刚经》的。

而在这本书中,南怀瑾先生开篇就指出了《金刚经》是佛经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伟大的地方,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紧接着告诉我们,要研究《金刚经》,首先要放下成见。将自己的多年来形成的三观中关于宗教的部分放在一边,然后再来研究经文的要点跟精神,这样会读懂许多不一样的东西。

《金刚经》在学术分类上属于般若部,身为一个对佛学不甚了解的人,我还特地去百度查了般若的含义。

“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而是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智慧,需要身心两方面投入求证,才可能得到。”

关于般若,我便是一知半解,纵使是查了百度,依旧是不太能理解。

而在南怀瑾先生的这本书中,我仔细看了前面的五章般若卷,大致了解了一点南怀瑾先生注解出来的般若意义。

南怀瑾先生言: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

看到这里我就有问题了,既有般若,那根本的智慧又是什么呢?

大概根本的智慧,说到底也就是一种名称。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

在这本书中,先生说,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

这样,就很否定了般若的寓意便是智慧。

读到此处,恍惚之间我有一种回到原点的感觉。

前面就说了,南怀瑾先生分了五章去讲般若的意义;可以认为般若不是智慧,但其包含了五种智慧。

先生书中将这所谓的五般若给细致地划分了: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方便般若,第五种眷属般若。

其中,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实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见性所悟的那个道体。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大脑感觉又空又糊涂,“形而上”一词是从前听过的,宇宙本源也是很多人追寻的;至于“悟道”,“明心见性”,更是许多人终其一生去修行的。

但真正将他们如书中这般去组合起来看,脑海之中除却一个“空”字,还是空。想来,是我境界不够,乍然选择看这本书到底是冒失了。

后面的时候,南怀瑾先生又给了般若一种见解:在佛学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见到那个道体的空性,叫做实相般若,属于智慧的部分。

悟道,实相般若,智慧,这些本就玄之又玄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老实说我看的更玄乎了,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看完这本书的三十二品的。

但看完,除却空之外,又仿佛抓住了什么东西;兴许也是人生之中的一种般若与明心见性。

佛所谓的度众生,其实是传授智慧,而众生自性自度,只要平实地去做人,个个都是佛。因此,做人是学佛的根基,学佛要先学做人。

而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把儒家四书五经做人的道理弄通了,也就是做人无恙,人成了,自然是成佛。正如经文第一品所讲,穿衣、吃饭、洗脚、睡觉,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本来平常,一切现成。

在这本书中,南先生常以禅宗的方式,随说随破,每每告诫大家,佛的说法都是对机说法,偶尔成文,过后一切不留。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不能着于法,须得经义在你心中才行。”

大道至简,能断一切法,能破一切烦恼的《金刚经》,经南先生条分缕析,得出的真理却再平凡不过。而再平常不过,又令人不得不感叹世间的至理都是相通的,最难、最高深的往往最简单。

相信很多看了这本书的人,如我一般,念完《金刚经》后,叹了口气:唉!一切都是空的。

而南先生说,一切是有;不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教导我们方法,应该这样去认识清楚,认识清楚以后怎么样呢?

则是“不住于相,如如不动。”

所以,先生书中言,有许多年轻人打坐的时候,有些境界发生,以为着魔了。

实际上没有什么魔不魔,都是唯心作用,自生法相。你能不取于相,魔也是佛;着相了,佛也是魔。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

芸芸众生,大多数人的烦恼,就是因为三心认不清楚。

而老年人亦要有自处之道,老年人最大的毛病,思想上困在一个法相,只想当年,因为他不敢想明天,明天靠不住嘛!

年轻人绝不想当年,只想明天,明天又想明天。所以老年人跟年轻人坐在一起,一个光想过去,一个光想未来,怎么能合得拢呢?

佛说没有度人;度尽一切众生,他说没有一个众生是他度的,是自性自度,个个都是佛,只要你平实地去做。

若说没有感悟,实际上也是有些感悟的,至少如今的自己应当把握时间,先生所言的今日事不可拖到明日,尚且是能理解,应当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