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妃纪
作者:阿猫威尼 | 分类:古言 | 字数:57.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百二十二章 虽心痛,却不悔
“……别来了……别来了……别来了……”
瑶台前殿,喜的声音反复回荡。她面对珠壁蹲在地上,一边哭得委屈,一边低念不止。
她已趴在壁上用力扒了近两个时辰的珠子,即便珠面再光滑盈润,她的指甲也磨得平了,指头亦磨破红肿了,可却不见一粒明珠掉落,颗颗都顽固执拗的坚守在原地,如何也不肯离开。
奚奴们越聚越多,零零洒洒跪了一殿,皆急得磕头恳求,此起彼伏:
“元妃!……奴们求您了,快停下来吧!您身子会受不住的!”
“元妃,您的手破了,让巫医为您包扎吧,在这样下去,大人见了得多心疼啊!”
然而喜根本就听不进分毫,只两眼无神,沉浸在无尽的惶恐之中,含着满眶泪水,自说自话,自念自哀:“……别来了……别来了……”
“公主!……”
忽然随着一声疾唤,一个俊挺的身影闪现在门口,众人闻声一怔,扭头回看,个个惊喜过望的同时,也惊讶于这一幕到来的时间比她们所预料的早了许多。
“大人……”她们瞠目叩首。伊大人在商国政务繁忙、极难脱身,平日都要日落才能到,可现在还不及卯时,他怎会这么早就来了?
“都退下,这里有我。”伊目无斜视,一语扫退旁人,径直向前而去。
喜听到身后有人直奔自己走来,且已距她极近,惊急之下,就再次抓起那块陶片转身刺去。
伊是习武之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势,手便条件反射的抬起去抓她的腕部。
谁知那皓腕太过纤细柔弱,又早被癸在上面留下了一片淤青,再加上猝然吃痛,喜不由得表情骤紧,配上原本的满面泪痕,便更显哀怜。
伊见状一惊,忙掌间一软,松了力道。可是喜经过那一抓,已经被吓得不轻,就更乱了神志,握着陶片使足力气刺上伊的小臂。
伊本就自责,怕她再受刺激,便牙根紧咬,忍着疼痛未吭出一声,可手臂上的血却是无法掩饰的,眨眼就殷红了小片灰衫。
那血色刺目,喜霎时瞠大了眼,定定盯向那处,不过很快便被一只温暖的大手遮住了双目。
“公主别看,伊无事。”这声音温柔,似水似风,好听得可比天籁。
喜失神滞住,这感觉像极了几年前突遇刺客,伊捂着她的眼、拼尽性命护她周全的一幕。
——那才是无论周遭如何变化,无论她身份为何、做过什么、爱过谁、是疯着还是好着,都不会抛下她的男子……
一声不大的脆响,染血的陶片落地。“伊……”墨瞳颤颤,清泪划落,喜终于再现清明。
“公主……”
她能这么快回神,伊也总算松下一口气,却仍难祛心痛,展臂将她拥进怀里,两条俊美的长眉间始终凝着凄凄哀色。“对不起,我分明说过不让你再受伤害的……”
喜周身瑟瑟,失声恸哭:“伊……我……我怕他,好怕他……我……疼……”
这“疼”指的不是身上,而是心。
喜的疼,伊懂得的。可也正是如此懂喜的伊,亲手揭起了喜刚刚长好的伤疤,那疤还连着皮肉,痛入心扉。
“伊知道……是伊的错!……都是伊的错……”伊的手臂越收越紧,眉也越蹙越紧。
若非他绸缪将来,也不会出此下策,让喜再受这等剧痛。
可他亦无法否认,他虽心痛,却不后悔。就算再让他重新选择一次,他仍会如此谋划。只因若不走此路,他与喜便永远无法去除顾虑、真正安宁,他也永远无法让喜安心与他相守。
……
寝殿之中,巫医小心的给喜的手指涂了伤药,又悉数包好,泾女则跪在伊身边为他处理陶片的刺伤。
“还疼吗?”伊轻抚着喜的指头关切道。
喜摇摇头,视线瞄到伊的伤处时,心虚的敛下面去。“对不起,我不是有心的……”
伊怎会怪她?笑容淡淡,柔声安抚:“伊明白,不疼的,公主不必自责。”
喜看向他脱下的半边衣袖,上面血迹斑斑,极是惹眼,顿时便更觉过意不去。“那么多血,怎会不疼?”
伊的笑容却越发加了暖意,竟是一句甜言:“公主给伊的,就算是‘疼’,伊也甘之如饴。”
“傻瓜……”喜霎时红了眼眸,泪意盈眶。“我情绪这般不稳,若真伤到你性命,我定不会原谅自己。”
伊轻轻揉了揉她的鬓发,劝慰道:
“公主本就没算痊愈,终日靠那些药香和药食慢慢调理,受到刺激会有这等反应也实属正常。连月来我一直在思考一种能尽快将公主的病彻底根治的方法,近日已有成果,今天刚好带来,可为公主用上了。”
音落,伊的伤也正好包扎完毕,他摊开一卷布袋,只见里面摆放了十几支金制的细针,且擦得极净,在光线的反射下一亮一亮的。
“这是什么?”喜觉得好看,便好奇道。
伊唇角弯弯。“是施行针术时所需之物。”
“针术!”喜闻言瞬间缩后,嗓中还不由得狠咽了一下口水。
她记得小时候父亲病重,巫医就曾用石针刺入父亲的皮肤,又流了许多血出来。父亲当时的神情分明是在忍痛,却与她说这是在治病。可看在喜眼里,这怕是世间最恐怖的治病之法了。
伊知道她胆子小,细语问她:“公主可信伊?”
喜还是觉得可怕,为难道:“信是信,可那针要刺在身上,还……还会出血……”
伊略有失笑,似兰的容颜如沐春风。“公主见过有人行针术?那么,可还记得他使用的针是何种材质?”
“那时的巫医唤其为砭(biān)针,光滑如玉,应是砭石所制。”喜记忆犹新,只因当时见识到的“针术”是真的将年幼的她吓得不轻。
“那眼下,公主可看出我这针与那砭针有何不同?”伊满眼柔色,将手边的布袋向喜面前推近了些。
喜鼓着勇气瞧了一眼,说道:“砭针最细也有半个指头粗了,你的针比砭针细了不知多少倍。看着精弱,可比丝线,又是金制,你若不说,我根本就辨不出你这是要做针术之用的。”
—————————————
【注释】
●针术、灸术,既“针灸”。
针灸的起源:
古代文献《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其中还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以及《盂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也是指灸术。
再根据近年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起源在石器时代就开始了。
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伏羲氏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当时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
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
后来还出现过竹制的针,称为竹箴(zhēn),但使用时会有酸涩感。
随着不同时代各类金属的开发,针具又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
●文中的“金针”是指青铜针,夏末的金属就只有青铜(且还未普及,只有贵族用得起。商朝之后才大肆普及,正式进入“青铜时代”),因其所制之初为金色,故而被称为“金”,青铜器也称“金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
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青铜器因年头太久全部氧化才呈现出青绿色,有了“青铜”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