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山下
作者:魏家老七 | 分类:历史 | 字数:44.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七十六章 董指挥使
有一队骑兵快马赶到,当先的竟是李景隆。
李景隆到达现场,喝令停止行刑,转身对胡将军道:上面有新指令,此事不宜继续纠缠,将人犯提回兰州卫,慢慢审理。
胡将军不知道新指令是什么,但并不想听他的,拱手道:大将军,此人指使属下侵占抢夺军民土地,逼迫役使军卒,激起民愤以致殴伤人命,依朝廷法令,卫所军官侵夺民田军田者杖八十。我先把这个打完了,给百姓一个交待,其它罪行回卫府审理不迟。
不等李景隆反驳,喝令继续行刑。军士们接着开打,打的王佥事鬼哭狼嚎。
李景隆原以为只是普通刑罚,见这个架式就知道今天要出人命,但他和胡将军相交多年,知道此人不会胡作非为,此举肯定有原因,便不多嘴,立在旁边等王佥事断气。
王佥事喊叫的声音越来越弱,眼看就挺不过去。
又有人大喊:刀下留人。
这次却是董采访使骑马赶到。
身上头上都是泥土乱草,估计是骑术不精,摔了很多次。
到了现场,也是喝令停止行刑。他算老几,没有人听他的,继续开打。
见无人理睬,直接挡在军士前面,大声喊:我是兰州卫指挥使,我命令你们立即住手。
此言一出,一片哗然。军士们以为这是来了个疯子,一脚将他踢翻,李景隆大喊:住手。
胡将军看看李景隆,见对方面色惨然,知道姓董的并未骗人。
知道大事已去,长叹一声。
李景隆道:不必惆怅,你有新的安排,此事不宜现场议论,我们回去。
胡将军突然暴起,拔出长剑直指董指挥使,怒吼:我先替百姓除了你这个祸端。
董指挥使刚爬起来,就见他面目狰狞的冲过来,又往后退,结果被脚下的田埂拌了一下,摔了个仰面朝天,不过也因此躲过这致命一击。
胡将军一击不中,不等对方逃窜,一扭身,回手举剑就要劈了姓董的。
李景隆大喊:胡将军,你不为自己着想,难道不替肃王想想吗。
长剑僵在半空不动,董指挥已经吓得闭过气去,屁滚尿流。
胡将军长叹一声,收剑入鞘,再没理众人,上马走了。
李景隆向聚集的百姓承诺,一定给大家一个交待,事情已经公之于众,卫府不可能欺瞒。大家也看到了,连王佥事都让打的不省人事,还有谁我们不能处理。
曹国公自有他的威信,军士上前将被吓昏迷的董指挥和被打昏迷的王佥事抬回卫府。
不等董指挥康复,胡将军和李景隆简单交接了一下,返回甘肃镇。
王佥事据说被打废了,家中休养了半年,知道此地再留不得,花钱使关系,全家搬到外地,具体去什么地方,没人知道,在兰州经营多少年,权势熏天的人物就这么黯然退场了,直到四年后,才以另一个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
董指挥只是些惊吓,休息了半个月,便走马上任兰州卫指挥使。
上任第一件事便打算把朝廷的两项决意推行下去,落到实处。但在李景隆的要求下还是优先处理金家崖侵地案。董指挥打算在这个案子上立威,打杀一批人,以挽回当场丢失的颜面。但李景隆坚决不同意,当时参与骚乱的不管是百姓还是军卒都是迫不得已,罪魁在逼迫他的长官上,应该重重处理那些人。
董指挥一直羡慕王佥事,所以有意开脱,加上王佥事托了些关系路子,最后轻判了。对小旗总旗一点情面不留,拖到金家崖当众砍了。
这个事情就算了了。
接下来就是收获战斗果实的时候。
禁绝与蒙古方面的一切来往,扣押了他们已经运来的牛羊马匹,还没来得及运走的各种物资,要求对方必须同意朝贡贸易方式,否则永不开禁。
对方派人来交涉,董指挥按剑坐在卫府大堂,始终就一句话:自古汉贼不两立。
蒙古方面向朝廷抗议,后来迫于压力,只能放行,但申明以后的交易一概不准。
与蒙古的交易一终止,各场站需要的力工少了一半,大批军户民户被遣散回家。
街上做买卖的民户军户在他休养康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关门歇业,回家种地,只有一少部分愿意降籍继续经营。每天在家等待八十棍的到来。明朝的户籍规定特别严格,从上往下可以,从下往上坚决不行。这一降下去,意味着子孙后代永远低人一等,永远不能参加科举成为人上人。可想而知是下了多大的决心,当然也是无奈。
就算这些作坊商店愿意开,也招不到伙计。良籍的百姓全都退出,只剩下不多的几个本就是奴籍的。人手远远不够,店家们一个个愁得要命。后来才发现他们发愁是多余的,因为用不了那么多伙计,自己家里人就可以。根本没什么生意。
对于这些人董指挥自然不客气,照朝廷规定人人八十杖,有身体弱的让活活打死,又吓退了一批准备入商籍的人。不过好在他对老人很尊重,不施杖刑。也不同意他们入商籍,而是苦口婆心的开导为农是多么高尚光荣,为商是多么卑贱下流。耕读传家才是一个长辈应该留给晚辈的精神财富。
虽然朝廷许诺小商小贩不加干涉,但普通百姓的胆子还是很小,大部分人都退出了,回家安心种地。
兰州城维持几年的繁华一下子跌落到谷底。
当然兰绒的生产并没停止,不但没有,工人的劳动强度更大了。董指挥宣称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只产那么一点点,他需要上贡的地方可不止皇宫。并且以后停止向外采购羊绒,兰州这么多荒山,多少羊不能放,偏要便宜外地人。号召所有牧羊人扩大规模。把找不到地的军户通通安排到荒山去放牧,让他们用羊绒抵子粒。
正当董指挥大刀阔斧的改变兰州时,遇到了一个外界看来最大的挫折。他让老婆休了。
其实他从家里搬到卫府时,老婆孩子就没跟着一起去。这两年董秀才关在诏狱,董夫人一个人拉扯孩子,千辛万苦,劳动倒无所谓,毕竟这些年也没指望过丈夫,主要是精神上的压力,旁人的闲言碎语让人崩溃。对普通百姓而言,诏狱是个不可想像的地狱,进去的人是不可能活着出来的。还得连累家里人,灭门之类的谣言始终不断。没人愿意和她来往。生怕扯上关系。
好不容易丈夫回来了,还当了大官,心慰可以过上好日子了,以前的辛苦没白费。但他回来后一天到晚不着家,每天在大街上找别人的麻烦,本来和好的邻里关系又紧张起来,大家又开始躲着自己。以前虽然过的苦,过的惆怅,但心安。现在却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真不知道他这么折腾下去会有什么天大的祸事。
两口子为这个每天吵架,董认为现在自己干的是大事情,是为天下为人民的伟业,怎么可能屈服,不管吵架还是打架毫不示弱。人的自信心很关键,以前他老是吃败仗,现在底气十足,十次打架能赢个三五回。
执掌兰州卫后,这种自信心更足了,但董夫人却不和他打了,也不吵,就是死活不搬。担心别人笑话,董指挥派人去过很多次,都不成功,下人们也不敢为难指挥使夫人,就这么一直拖着。董指挥忙自己的事业,暂时没顾上管。不想却收到了一封休书。出离愤怒,自己堂堂指挥使,皇上的得力干臣竟然让老婆给休了。
跑到自己的旧房子大吵大闹。董夫人一直等他吵闹得没力气了,才淡淡说:我们日夜吵闹终究不是办法,你是朝廷命官,你若休我担着干系,会把前途毁了。我休你就没这个担心,你放心,如果日后有人来查,我还是这个说法,是我不愿意和你过下去,不是你抛弃了我。只希望你念在孩子的份上给我们娘俩分块偏僻点的土地,此生永不相见。
董指挥愣在当场,犹豫了半天,问道:你说的真的,他们来了你真的会替我作证。
董夫人点点头:会替你作证。
董指挥琢磨了一会又道:我这两年在诏狱,你该不会有相好的了吧。
董夫人大怒,抄起板凳就扔出去,吓得董指挥跑出院子。摇摇头:这女人死性不改。
小张现在是指挥使身旁的红人,劝道:我倒觉得夫人说的没错,终日吵吵闹闹的不是办法,您是兰州卫的首脑,家庭不安让百姓怎么看,既然夫人主动提出来了,您就顺水推舟,了了这段孽缘,以后再娶个合心合意的,不是更好。
董指挥琢磨了一会,点头道:也是,不过女儿不能给她,那是我的骨肉,进去抢出来。
此后连续几日,董夫人在卫府门口痛哭,女儿在卫府里面哭闹,不吃不喝,董指挥实在哄不乖,只能把孩子送还。
董夫人带孩子回家,门口站着很多娘家人。他们听说休夫的消息后吓一跳,全家出动来劝,丈夫当大官的,其他家的夫人都千方百计的保住自己位置,自己的女儿可好,主动休夫。一家人正在吵闹,小张过来传话,董指挥让她们娘俩住在老院子,不必搬走,有自己在孩子不会受人欺负。
董夫人让回话,自己不想面对邻里的闲言碎语,还是去个陌生地方好。
小张一走,家里人又开始指责,你看多好的男人,你把人家休了,人家堂堂指挥使不但不恼还主动给你做工作,让你留在家里不要走,只是担心你们娘俩受欺负。你这女子真是猪油蒙了心,瞎了那双狗眼。
不一会小张又传话,董指挥同意您与小姐离开此地,但要等一段时间,安排好土地房屋后再接你们过去。
董夫人道:不劳他费心,我们母女自有活路,如果活不下去,那也是命该然。
小张道:指挥使这样做只为小姐不像他小时候那么苦。
董夫人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