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山下
作者:魏家老七 | 分类:历史 | 字数:44.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七十二章 报仇
方生等人哪能他的一句话就放心,依然戒备着靠近,原来是那个少年,两年没见长高了不少,看着像个大人了。正对着面前的土堆发呆。
方生问道:这是怎么了,听说狼群袭击了山字墩堡,将堡内军士全都灭了。
少年道:原来他们去了山字墩。
李千户过来:兄弟,怎么回事,发生什么了。
少年认得他:你就是上次砍伤蒙古王子的那位将军啊,爷爷如果有你那样的身手就不会死了。
方生惊道:大叔死了。
少年点点头:这就是。
方生看着土堆一阵眩晕:是谁干的,人在哪。
少年恨恨道:姓刘的又回来了,就是他带人干的。
方生疑惑,这姓刘的又是谁。
少年道:就是你们上次带走的那个货。
原来他说的姓刘的就是胡将军上次抓走的那个中年汉子,交给甘肃镇后,那边缺人手,便让以犯军的身份服役,不想过了两年又让他逃脱了。
这小子对这老汉一直心中惦记,不是为他的羊,也不是为他的狼,而是断定这老汉有私藏。尽管当年战败逃窜,但做为贵族怎么可能身上不带一点东西。心中不甘,这次纠集了十几个土匪,悄悄摸过来。一上手便把老汉和几个牧羊人砍翻。老汉虽有些身手,但毕竟年纪大了,又瘸着一条腿,自不是他们的对手。
少年恰好在外面放羊躲过一劫。等他回看到门口的尸体,那几人正在窑洞翻找,便爬上山顶大声呼救。
那几人冲出来要结果了他,有几只狼及时赶到,看到倒在血泊中的老汉,集体发狂,向来人疯狂撕咬。
那伙人常年啸聚山林,对付狼还是有些办法,但这几匹狼和疯了一样,他们还是胆寒,且战且退,向西边山区逃窜,本打算伺机结果掉几只,狼也就怕了,不想沿途不停有狼加入追击队伍。就这么一直跑到山字墩堡,也顾不上自己是土匪对方是兵,赶紧上堡求救。
本以为钻进城堡就安全了,几只狼看住出入口,防止他们逃窜,另几只在附近山岭接连长啸,将周边狼群召集过来,不知道有几百只,疯狂进攻城堡,最终还是让他们攻破了。
报完仇后,狼群回到黑石川,在老汉遗体旁嚎叫了一夜,天亮后才散去。
除了方生,其他人听完都将信将疑,李千户问道:那他们找到什么东西没。
少年指了指窑洞,李千户上前拿出一副铠甲马具,还有副弓箭。仔细看看赞道:这是好东西啊,蒙古大将才有的披挂,还有什么没有。
少年道:还有把长刀,有些金子,都被姓刘的抢走了。
李千户左右看看,军士们都摇摇头,刚才在城堡没发现长刀,都是明军的制式武器和寻常土匪用的砍刀。
叹口气:可惜了,估计掉在某处山沟了。这样吧,这地方就剩你一个,也占不住脚,跟我们回去,我看你也是条好汉,跟我混,老汉的武器就归你自己所有,怎么样。
少年把老汉的东西捡起来:不了,我还要照顾爷爷的孩子们,还要找那把长刀。不跟你们走了,窑洞里面还有些粮食,你们拉走,别便宜了土匪。
方生本来就为粮食来的,但现在这情况怎么拉。便提议把自己带来的留给少年。那少年摇摇头。
马三道:我们都拉走了你吃什么。
少年扛起东西往前走:狼吃什么我吃什么。
李千户喊道:这孩子怎么这么死性,粮不要,那给你匹马吧,哪有人抗着马鞍走的。
少年停下脚步思索了会,冲这边点点头。
李千户把自己马匹牵过去,换上老汉的马具。顺手递给少年一块牌子,以后有难处了找就近的军营,有这个牌子他们就认。
方生也上前把卫府打算买粮的钱递过去:官府的钱不拿白不拿,这本来就是买粮用的,你替爷爷收着。
少年犹豫了一下,把牌子和钱接过去。上马头也不回跑了。
方生大声喊:兄弟留个姓名,日后好见。
少年喊道:爷爷说他汉名姓张,那我以后就姓张了,叫我张尕娃。
众人把老汉的坟堆收拾了一下,前面立了块木牌,算是碑了,上写黑石川张爷。
从窑洞里翻出来几十袋粮食,一多半是和尚头,剩下都是谷子胡麻等耐旱做物。一起装车拉回兰州卫。
试种的结果和中年汉子说的有出入,并不是越干旱的山坡越长的好,还是需要有底墒,种子才能发芽,只是长出苗后,它的用水量远比其它小麦少,只要有一点点湿润便长势良好。
端午过后,终于下了两场透雨,人们抢种谷子豆子等秋粮,今年有个闰五月,大家都说来得及,兰州卫把所有力量动员起来,耖翻播种,所有已开土地全部种上。种子由兰州卫统一从库房调,农具不够的调派工匠连夜开工制作,牲畜不够的,就用运输的骡马,甚至军马,实在不行就人拉肩扛。
今年大旱,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来年很可能会闹饥荒。
整个兰州卫上下无论官员还是军士,无论民夫还是老弱累的一塌糊涂。终于把秋粮播种完毕,接下来就等天时了。
种子出苗不错,大地重现绿色,人们每天都要跑去看一眼,小心的抚摸柔弱的绿苗,辛苦没白费。
心情从疲惫无望转为兴奋喜悦。为了抢种打乱的各种工作又开始恢复正常。
皇上朱元璋驾崩了。
消息传到兰州卫已经是下旬,皇上去世十天后,兰州城各处才开始挂白纱白帐,这时候新皇其实已经上位了。
百姓对这位开天辟地的皇上感情很深,尤其是他对付贪官污吏的手段,移民们虽然因为他让发配到这边远地区而心有怨恨,但也感慨这位皇帝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很多人自发前往河边烧纸祭拜,哭声绵延黄河两岸。
听说新皇是原太子爷的二儿子,和他父亲一样,亲民柔善,是个好皇帝,百姓很是高兴。这下有好日子过了。
可能是新皇上位的喜气,后面的天气非常好,该下雨就下,该刮风就刮,不管是前面种的小麦蔬菜,还是后面种的杂粮豆子,长势都非常好。本是大旱之年,却迎来创记录的大丰收。兰州卫的大小仓库装满了粮食,向甘肃运送粮食的车队一辆接着一辆。卫府号召百姓修建储粮库房,还派工匠入户做技术指导,需要指导的往往是新来的移民,本地居民自有其办法。家家户户的粮仓都堆得满满当当。
老金的那几块不种菜的闲地也大获丰收,本来就不大的库房也堆满了,老金盘算着卖掉一部分,但现在的市价因为丰收降的不成样子。
金花在旁边说:不能卖,留下来年没饭吃的时候能填饱肚子。
金夫人笑道:瞎担心,现在有这么好的皇上,兰州又有这么好的领导,还能饿着老百姓,就算饿也不可能饿到我们,我们家的可大部分是水田,一直能浇上水呢。
金花道:有浇不上水的时候呢。
兰州卫百般阻拦民众低价售粮,命令所有收粮贩必须按照卫府定的标准价收购,如果低于这个价就算违法,官府有权查抄其所有粮食充公。兰州卫也拿出钱按标准价收储粮食,但仓库有限,甘肃那边秋粮也获丰收,吸收不了多少。各地的粮价都在下降,兰州卫总不能高价收再低价卖出去。
有急用钱的,娶妻看病的,偷偷把粮食低价卖给了粮贩。
但大部分百姓还是响应政府号召把粮食存起来。
正当大家忙碌收储的时候,董秀才回到兰州,不过已经不是诏狱的钦犯,也不是以前的董秀才,也不是董举人,而是国子监博士,朝廷钦派采访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