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龙定鼎
作者:神哥废柴 | 分类:历史 | 字数:146.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92章 水利大师
女子学校开学时赵云也去过,身为都亭侯夫人的公孙圆月召号力极大,整个乐浪官吏夫人及富家女子,一个不落的到场,包括赵云的嫂子、表姐在内,好几百名少妇姑娘,将原中郎将府挤满。
原安东中郎将府,就是安东军的总部,占地二十亩,大大小小的院落十五个,有学习诗词作画的,有学习音律歌舞的,有学习女子防身术的,有学习厨艺做饭的,有学习养花种花的,有学习女红制秀的,有学习女德礼仪的,等等几乎是有尽有,十五个院落被占的满满当当。
确切的说了,也不全是学习,更多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公孙圆月的娘子军也成了女子学校的卫兵,女子学校全员女性,当然也有两三岁的小男孩,是随母亲或者是姐姐来此。
开学第一天只有赵云与聂辽两名男子前来,赵云是做为校长的老来剪彩的,而聂辽则是为了讨好赵云的妹妹赵雪,两人在年初八举办婚礼,不过两人最近有点小矛盾,因而聂辽来就是跟来做舔狗的。
在众多大婶少妇的注视下,两人很快的顶不住了,众女对两人的长相总是窃窃私语,赵云自然是三国十帅之一,而聂辽此时已有十七岁了,上过战场杀过人,而且身材八尺有余,长的英气端正。
其实了赵家的亲属女眷外,其他深闺妇人还真没见过两人,大多只是听说传闻。
赵云隐隐约约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在议论自己与聂辽,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赵云堂妹赵霜,她今年已有十八岁未有婚约,因为赵霜对夫婿的标准不低。
此时正有一位夫人在劝她不太挑剔,而赵霜却指着赵云与聂辽小声说道“我找夫婿,必须得有我四哥与未来妹夫的样子,英俊可以不及我四哥,怎么也得有未来妹夫的水平,同时必须是武将,要英勇帅气,可惜乐浪郡已然没有,有这种样子都是名花有主,不怪我挑剔,非英雄豪杰我决对不嫁!”
赵云听罢心里想着,其实堂妺赵霜长得也挺漂亮,只是时间上不对,否则高顺与她最为相配。
早年高顺就已经和公孙梅完婚,如令也有了一个儿子高常,当然赵霜是绝对不可能做平妻或者小妾,赵家的地位可不允许如此。
赵云与聂辽两人相视一笑后,便默契的溜出这女子,几百号女子叽叽喳喳的很是烦人,特别是那些大婶级的,更是偷偷八卦赵云的能力,说什么赵云是天生人种,结婚三年便育有三子两女,碰谁谁就会怀孕,其中少不了漏骨之言。
出门后赵云已经开始有些后悔,后悔他批准开办女子学校,不过如今还算小事,更后悔的还在后面。
之后女子学校会变成妇联,成为女权崛起的中心,公孙圆月会成首袖,她将带领这些女子,去声讨那些打老婆的男子,甚至还会阻止某些好色之徒无限纳妾。
后来骑营的军司马周梁就成了第一个受害,不过周梁也是自作自受,为了纳妾竟然打了自己的正妻。
即刻就被女子学校的反击,多次派出娘子军,在周梁的府外声讨抗议,散发传单贴小字报,并要求周梁向自己的正妻道歉,取消纳妾打算。
最后周梁才找到赵云那里求情,赵云出面的才得知,因为周梁与正妻婚后三年无子,他便想着纳妾,但是正妻孔氏反对,两人便吵闹了起来,无意间将妻子推倒,才有了今日之事。
在赵云的主持下,周梁先向正妻道歉,赵云又与公孙圆月讨价还价,才使周梁成功纳妾,不孝有三无后为三,公孙圆月也识到此有此过火,开始制定女子学校的规矩,及行事处事原则。
不过这件事影响很大,女权已然开始抬头,男人不再敢随意辱骂殴打妻妾,丈夫纳妾室需要正妻,当然若是正妻无法生育或者是人丁稀少,也可以纳妾生儿育女,女子的地位得到了一些提高。
赵云手下的官吏也开始抱怨,甚至有人建议取帝女子学校,其中有一位文吏,因为妻子练了什么防身术,文吏与妻子吵架,反而被暴揍了一顿。
甚至有人私下偷偷议论,说乐浪已经进入惧内模式,而这个罪魁祸首正是赵云,因为赵云惧内,所以全郡人也跟着惧。
为了正确引导女权意识的觉醒,赵云还专门与公孙圆月探讨一些问题,比如贤内柱这个词的释意,妻子的存在不是为了跟自己丈夫,而是应该管理好家庭,丈夫免去后顾之忧,安心创建事业,之后公孙圆月也与赵达成了共识,从而没有引起男女的纷争。
女子学校开业当天,赵云与聂辽出了女子学校后,就立刻前往乐浪综合学校视察,必竟还是要一碗水端平。
同时还会见同贤会的水利大师李科,据说祖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蜀郡太守李冰,李冰乃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天文地理学家。
最大的功绩就是造了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了起来,成为了后世水利工程研究的范例,甚至吸引了不少欧美水利专家前来学习研究,历经二千多的都江堰,在后世仍然在发挥功能,这才是私益千年的史诗工程。
老百姓记念他的功绩,自发筹款为李冰父子建造庙宇,过年过节每每香火供品祭。李冰育为三子分别是,分别为李昱、李泰、李兆三人,其中与李冰并立庙宇的便是李泰李二郎。
后世诸多皇帝皆为父子四人追封加谥,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其子李二郎为英烈昭惠灵显仁佑王,大儿子与小儿子也有灵惠公与感恩公的称号。
现在李科便是李泰李二郎的后代子孙,李冰的后代子孙,又将李冰的治水经验编辑成书,书名为《都江堰工程》,此时已传至李科手上,也不知道从那一代开始,李家也加了入墨门,成为了墨工大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