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七巧织夏

作者:七星彩旺 | 分类: | 字数:56.9万

第205章 砌炕

书名:七巧织夏 作者:七星彩旺 字数:2185 更新时间:2024-11-06 02:58:36

“让富贵两口子去行不?”

夏宗平想了想决定让老二两口子去:“你二娘快生了,在城里生确实要放心点;还有就是你二伯胆子大,比你大伯和爹会说话。”

七巧觉得老爷子是真会用人。

她其实也是这样想的。

相对来说,二叔确实更适合经商,而且二婶的女红也做得好,学习能力也不错。

对印染也感兴趣。

想当初她在山里说要染布,老娘还一个劲儿的泼冷水,二娘徐氏就很支持她,让她放手去做,还来帮忙。

“爷爷考虑得真周全。”

七巧问起了小河沟村老宅要不要修。

“暂时不管了。”老爷子摇了摇头:“我活了这一大把年纪了,这几年经历的事儿多也算是看明白了一点:村里人啊都是怕你富,盼你穷,恨你有,笑你无。咱们在这山里住得好好的,也就不必在意那几间屋修不修了。”

“那房子屋基?”

“开春让你马二叔和黄叔家一家挖一半去种地吧,就说咱们家实在没精力去修房,过些年再说。”

“好。”

七巧觉得老爷子比自己还低调。

“之前有人打了二牛和四牛的主意,想给他们谈媳妇,听说山上有狼后倒也没有媒婆上门来。”老爷子道:“不过,二牛是怎么想的,这事儿还是要抓紧。”

“二哥在昌州总得找一个他喜欢的才好。”

“他喜欢人家,人家未必会喜欢他。”徐氏何尝不知道二牛的一颗心丢在了哪儿呢。

“这事儿……七巧,你回头问问他。”

“好,我知道了,爷爷。”

唉,人家还是一个小姑娘,却要操拉媒牵线的心,真是不容易得很。

老爷子又说起了山上的收成。

“今年的谷子收了两季,我们现在有好几千斤的余粮。”粮满仓,老爷子活了几十年都没想到的场景居然看见了,这不比那些有地的员外老爷差,每每想到这事儿就激动得厉害:“咱们家再也不担心饿肚子了。”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七巧笑道:“咱们不仅有粮还有衣服穿。”

想她实验染色的时候嚯嚯了不少布料,三年之内估计都穿不完的新衣服。

“还有钱。”七巧悄悄的给老爷子讲:“再过几年咱们家的布行能开分店了,就一定能挣钱。”

“好好好。”

老爷子高兴得热泪盈眶:“七巧啊,爷爷可是享你的福了。”

“不止呢,爷爷,等五哥六哥考了功名,等四哥学艺归来,咱们夏家一定能扬眉吐气,三姐的仇肯定也能报!”

“那就好,那就好。”老爷子嘴角喃喃:“我那可怜的孙女儿,王家那个畜牲不死,我就是死了都没脸见三巧。”

“爷爷,咱们好日子在后面呢,你可千万别说死,咱们要看着那个畜牲死,看着王家倒霉。”还有蔡家,七巧默默的补充,夏家的仇人可不止一家,还有暗中像蛇一样潜伏不动的蔡老三。

“好,爷爷好好活,一定要看到那一日早点到来。”

要说七巧还是挺喜欢山里的。

主要是在山里空气好睡眠很好,早上醒来一点儿也不疲惫。

“白灵,你觉得我们家怎么样?”

夜里,七巧低声问丫头。

“姑娘,挺好的。”

白灵想不到东家的家里居然是在山里,和庄上一样还种地。

“是吧,我也觉得挺好的。”七巧缩了缩脖子:“就是有点冷,其他没毛病。”

“姑娘怕冷,奴婢去给您烧一个烤炉。”

“算了,那玩意儿也只能烤一个地方,又不能拿到床上来。”七巧突然间想起:可以砌炕啊。

山里的冬天是真的很冷,家里人倒是适应了。

但是七巧怕啊。

她是真的怕冷不经热饱得饿不得。

越想越觉得砌炕是必须的。

毕竟爷爷年纪大了,冬天最是难熬。

第二天一早,就让爹去找石匠周姑爷。

“砌炕?”

“对,咱们可以烧炕 。”七巧道:“这样冬天就不会冷。”

七巧知道这个东西在昌州这一带不流行。

所以当她说起时一家子都不懂。

但是一家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听七巧的。

七巧说什么就是什么。

夏富裕立即就下山去找周贵安。

周贵安背了他的工具就跟着上山了。

“周姑爷,这样做,懂了吗?”

“就是和打灶一样嘛。”

七巧……这种说法好像没毛病。

确实就是要打一个灶,不同的是灶上不用锅而是铺床。

“炕头的高度要比炕尾高一些,还有就是排烟管要注意……”

“没问题,我打的灶不说上百个也有五六十个,都很好烧,也不倒灌烟。”

这是来自手艺人的弥之自信啊。

当然,七巧也相信周姑爷能搞定。

在这个缺水泥红砖的年代,丝毫不要怀疑工匠的本事。

周贵安在三个舅兄的帮衬下,只花了两天时间就用石头砌了炕。

七巧看着老娘烧炕的时候有点担心浓烟倒灌的问题并没有出现。

一会儿功夫,炕就暖和起来了。

“怎么样,我说可吧?”

那叫一个得意啊。

“家里的再盘两个几个炕吧,冬天就不怕冷了。”

“行,盘吧,好东西确实是值得。”

反正山上不缺石头更不缺劳动力,女婿又能干,两天就能盘一个炕,冬天睡得暖和,为什么不做。

“回头我回去了也盘一个这种。”周贵安问七巧:“你孙姑爷学做了马车厢,你这个可不可以也让我拿去赚点银子?”

“当然可以,这是你们凭本事吃饭,我没意见。”

能带动姑爷们致富,那是再好不过的事。

都说技多不压身,可不就是这样的。

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学个手艺,农户不应该只是种地,农业应该是百业,农忙时做种庄稼,农闲时就做手艺挣点零花钱。

从古到今都是这样的,所以一般有远见的人家都会让让儿子拜师学一门手艺。

而且这个时代的人对师傅也特别尊敬。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重教是优良传统。

不像后世很多人欺师灭祖,真正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学徒也怕苦怕累很多手艺甚至面临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