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母改嫁:团宠福宝有万能许愿本
作者:千予方言 | 分类:古言 | 字数:119.1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29章 你是我女儿吗?
姜明义看了一眼母亲,“前几日郡主问我要首饰,您若是当时就直接给我银子出去现买, 而非从库房里随便拿了一个簪子叫我转赠给她,又怎么会出今日这档子事儿?从今日起,苏氏的嫁妆不能再动!尤其是不能往郡主府里送!”
他顿了顿才解释道,“我拿这五千两,其中两千两是准备给郡主置办一套全新的头面,今日怕她是真生气了。另外三千两是准备去找那个叫做九暗门的杀手组织的,苏氏那府中有玄王的护卫护着,若是不花这大血本,根本就除不了她们!”
永安伯夫人非常肉疼地答应了,“切记,可千万不能再失手了!”
只要除掉苏氏,她留在姜府里的嫁妆还不是她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最失策的就是,万万没想到,苏氏竟然也会来了京都!而且还敢当众撕破脸面闹将起来,真真是气得她胸口疼!
……
次日起,果然不出所料,永安伯府又成了京都城百姓茶余饭后的笑柄。
尤其是小悠然将母女上门讨要后被打出来的桥段加入那儿童话剧团《怒铡陈世美》的戏剧中,再次将姜府和青平郡主府推上风口浪尖。
连续好几日,姜府中的热闹都成了百姓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那边,小悠然派了一个护卫去盯住姜明义,自己则去了京都城几处颇有名气的大银楼,转了一圈下来,谁也不知道她上去同掌柜的说了什么。
过了几日,姜明义讨好地将特意买来的一套红宝石头面摆在了青平郡主跟前,“娘子,消消气儿,你看这一幅头面儿,可是比那什么凤眼簪金贵多了吧?”
青平郡主直接将头面儿给扫到地上去,大骂道,“这又是你那前妻的嫁妆吧?你们姜府吃相真难看!!连前妻的嫁妆敢拿到本郡主面前来,你们是怎么想的?!现在不仅你们姜府丢脸,本郡主的脸面更是被踩进泥里去!”
姜明义好气地将东西捡起来,信誓旦旦地说,“绝对 不是!这是我从那富银楼买来的,五千多两银子呢!还热乎着,娘子,母亲也知道错了。这钱就是她从自己体已银子中拿出来的,说是叫我买一副好的头面好好跟你赔罪。别气恼了!”
青平郡主听他一会儿“知道错了”一会儿“赔罪”,心气儿也顺了些,这才由着他将那头面儿的簪子插入她的发髻,哼了哼,“下回莫再有这种叫本郡主没脸的事儿发生了!”
姜明义立刻点头,“娘子!姜权是回不来了!那玄王派给县主府的护卫好生了得。为夫这两日正在寻找九暗门的人下手,这……恐怕得费不少银子……”
青平郡主一听更气了,“你这是来问本郡主要钱的?!你说过要做得干脆利落不留后患的!”
姜明义赶紧哄道,“郡主,我这郡马都尉的封号还没下来,俸?也还没到手呢不是?九暗门的人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收买的,没有三千两银子肯定拿不下来!好娘子,就抬抬手,等除去了她们母女俩,这糟心事儿一定全没了!”
郡主只好面色不愉地哼了哼,表示了同意。
另一边,高氏正将那《怒铡陈世美》的新剧目告知永安伯夫人,“母亲,此事定是苏氏那贱妇做的!如今整个京都城都知道咱姜家占着和离媳妇儿的嫁妆不还了!”
永安伯夫人气得直拍胸口。
旁边的小女儿姜明微哼了哼,“叫我说,二嫂的嫁妆是她的,就该让她带走!母亲您能扣着不还,还不许人说了?”
永安伯夫人更气了,伸过手来就要打她,“你这个吃里扒外的!要不是上一回你坏了你大嫂安排的好事儿,休了那贱妇!哪儿来今日这般麻烦?”
姜明微跳了起来,“母亲,自小祖父教导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你们使出那等下贱手段,就为了陷害二嫂逼她下堂?就算你们陷害二嫂成功了,你们一纸休书将她休了,那嫁妆她也是可以带走的!”
高氏听了嘴角直抽抽,这还不是婆母为了二叔出的主意?你当她愿意害人呢?
这年头名节大于天,陷害苏氏的清白,等于要了苏氏的命!要不是婆母许诺攀上郡主府就给她的夫君谋求京官,她也不想沾染人命。
不过还好,虽然阴谋没有得逞,但苏氏性格刚硬,与二叔和离了。
这倒也好,没有那般作孽。
姜明微还在吧啦吧啦地说,“幸亏我出面阻止了这一切,否则二嫂必是要以死明志的!她前几日来讨要嫁妆有什么错?母亲你为何不干脆些给她?”
永安伯夫人气得又要打她,“一口一个二嫂,你眼里还有没有你郡主二嫂了?!”
她不想还那些嫁妆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整个姜家,为了姜明微的嫁妆?!
高氏叹了一口气,她是知道婆母为何不想还苏氏的嫁妆的。
任谁见过那泼天的财富,而且这泼天的财富又到了自家库房,都会舍不得还出去的。
姜明微见母亲还是对嫁妆避而不谈,干脆说道,“母亲,那日我可是应承二嫂了,要改日约个时间一起处理一下!我不管,您整理收拾好了,我便让二嫂过来核对单子!”
永安伯夫人直接把手里的杯子扔了出去,“滚!你是我女儿吗?!”
姜明微一边跳脚一边往外蹦,“我当然是您女儿啦!我也是为了姜家的脸面才劝你把嫁妆还给二嫂……”
“滚——”换来的是永安伯夫人的怒骂。
……
叶安将折子呈上去之后,很快朝廷成立了一个“廷募司”,吏署户部,迅速张贴了告示广泛募资,史称“顺庆十六年首期国债”,开创了大周朝国债募资先河。
京都城是最先开始募资的地方,权贵商贾们一看有朝廷作保,一年还能有两分息,都想着这眼下灾年粮价上涨,不知什么时候手里的银钱就越来越不值钱了,又或者流民四起,万一流民暴动,手里的钱财也是保不住的,还不如就存进朝廷募资里,就当是存进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