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兴补天录之丁令威
作者:朱四公 | 分类:历史 | 字数:36.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8章
陶先生接着说道:“而今,三吴乱事将平,西畴这一处的租子,或许明年就空得下来。
我也正想和两位先生商议,我们议论良久的那桩大事,倒可以用这个租子所得,做一份现成的资粮。”
远公闻言,目光征询的转向了陆先生。陆先生笑道:“陶先生真是善念善行。今年秋收的租子,已可不用解至吴地了。
当下,青黄不接的时令已过,大乱已息,今年气候尚好,三吴饥民,本就肯于力作,今秋收成,估计无虞。这一冬当要好过很多。
只是,兹事体大,不知道其他机缘如何?”
陶先生轻轻的笑了笑,继续说道:
“蒙慧可和尚关照,法空此行,有佛舍利贴身滋润数日,安魂润魄,经此一番,想必身体早已无碍。
适逢阿育王塔寺打算重建,怕照料不周,所以慧可住持提出:把佛陀舍利暂供奉于东林寺。
有如此宝物加持,那一桩千难万险的大事,就凑齐了成事的资材。”
听到这句话,只见陆先生脸上闪过一阵喜色,我听陶先生提到佛陀舍利,也适时的从内襟解下锦囊,奉交给远公。
远公恭恭敬敬,双手接过锦囊,又一脸肃穆,双手捧定,缓步走到后堂供桌前,将锦囊暂厝在一尊小佛像前。
说罢这一切,师叔知我此行辛苦,走出堂去,喊来维那僧,吩咐他安排个单独的小寮房,这几日让我好生休息。
又令他转告典座僧,说这段时间,让我潜心静养,暂时就不用去后寺帮厨了。
这阵子与佛舍利朝夕相处,看来已是大受滋养。虽然此行艰辛非常,在寺休息不过一晚,第二日寅时,晨起参加早课时,就感觉体力已然恢复。
我自小就终日劳作不休,毕竟闲不住,更何况,寺中一下子增添了这么多人口,老的老,小的小,都需得安排吃穿住宿,平时也需要僧团照顾,寺内杂活一下子多出来不少。
身为寺中一员,既然不用去后厨帮忙,我就在寺前寺后来来去去,帮着干些细碎杂活。
但自从陶陆两先生昨日到东林寺之后,当晚两人都没有回家,从那天起,就日夜待在东林寺内。这次,一待就是二十多天。
陶先生平时住在庐山山南的上京栗里,陶家的祖宅就在那里,名叫闲居,此处景色清幽,深得陶先生喜爱。
另外,他自己还有一处别业,在庐山西麓,濒临西林寺,名叫西庐,这座宅子距离东林寺就更近了。
而陆先生住得比陶先生还近,他住持的简寂观就在庐山南麓,与东林寺一山之隔,绕山而行,不过一炷香时间。
两人距离这么近,也不回家安歇,显然他们和远公有什么紧要事要商量。
他们在东林的这段时间里,除了来客应酬,师叔与二人几乎形影不离,终日在商议些什么,时而激辩,时而密语相商。
此次三吴之行,我大长了见识,此时再看这三人,感觉更加深不可测,现在终于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他们,于是在忙碌之余,也留心师叔与两位先生的谈话。
虽然师叔年岁最大,又是个出家人,三人之中反倒是他话语最多,时见慷慨之气,侃侃而谈。
陆先生更多只是倾听,偶尔说几句意见,年纪不过长我十多岁,却已经是一副冲默谦和的得道真人模样。
三人之中,陶先生说话,最是要言不烦。当师叔高谈阔论时,他常常昂首向天,抱膝静听,意甚暇适。有时,显然师叔的议论甚得他的心意,陶先生不禁颌首称叹,三人相视大笑。
师叔虽然一贯龙象威仪,容貌庄严,待人接物却是历来十分自如,令人亲近,只是和两位先生在一起时,显得更加的自在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