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婆一起开美容店
作者:拿铁 | 分类:都市 | 字数:34.8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39章 增加了印象分
对于开拓代工板块,邵伟并不担心。
市场很大的。
有些品牌只想做营销,产品只能找代工厂。
优点就是没有实体工厂的压力,轻资产运行。
尤其是北上广深这些城市,很多品牌有这方面的需求,尤其是新兴的电商品牌。
再者说了,一个品牌不可能只用一家代工厂,总得有2家或者3家,得有备用工厂。
如果只用一家工厂的话,那就会被拿捏了。
................
又过了一天之后,新品部终于发来了完整的报价单。
这份报价单还算说得过去。
“这份报价还是比较保守,还有可以下降的空间,可以先谈第一轮看看。”郭晓玲也看到了报价单。
“玲姐,我感觉甄选零食铺的风格,不一定能接受一轮一轮的谈判,他们注重效率,给人的感觉就是最好第一次就上低价。”
邵伟认真的说道。
邵伟这样认为,也无可厚非。
做原料销售的时候,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乙方做的像甲方一样。
而且,跟尹玉莹的见面沟通,也未必就能了解到她的真实想法。
“你不要有这种错觉,你看国与国之间的谈判,哪个不是一轮一轮的沟通,大公司之间的合作,也是一轮一轮的进行,你不要被对方牵着鼻子走,我们虽然是乙方,但是也要有自己的原则,当你一上来就把底线给对方的话,万一对方又有新要求呢,或者上一次根本就没有把要求提全呢?你想想,是不是?”郭晓玲耐心的解释道。
这很有道理,第一次沟通,对方如果提了10个要求,那就是只有10个要求吗?
第二轮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再加5个要求,完全可以解释说,是新增需求,到底是新增还是故意,谁能判断。
所以第一轮一定不能爆出底线。
当然,优秀的乙方要有预判。
预判甲方会提出哪些要求,针对哪些方面来降价。
预判的好,谈判也会更顺畅。
郭晓玲经常沟通各种供应商和经销商,有着完整的甲方和乙方经验。
无论作为哪一方,都游刃有余。
“预约一下吧,我陪你一起过去。”郭晓玲既想帮助邵伟,也想开拓代工第一单。
邵伟也没有耽误时间,立即打起了电话。
“尹总,上午好......”邵伟立即沟通了起来。
“对的,我上报公司后,公司上下都很重视,我们公司负责销售与采购部门的副总,郭总,也第一时间赶来了北京,您看什么时间方便?我们过去拜访一下?”邵伟说道很客气,也很虚伪。
但是这样的说辞,会让对方感到很舒适。
郭晓玲是副总没错,可是早就提前来北京了。
这两天可是极尽享受,比在成都那几天还要疯狂。
在成都的时候,白天还要去会展中心。
在北京的这两天,可是没有浪费一分钟的时间。
“嗯,好的,尹总,我们准时到,下午见,拜拜。”
邵伟终于挂掉了电话。
“好弟弟,你刚才介绍我,干嘛非得说是美女副总啊,这么大言不惭啊?”
刚才的电话里,邵伟着重强调了美女副总两个字。
郭晓玲当然很开心,可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啊,不要固步自封。
“我就是想给尹玉莹一点压力,咱郭副总跟她相比,要模样有模样,要身材有身材,要能力有能力。”邵伟嘻嘻的说道。
“要能力有能力,是什么能力啊?”郭晓玲调戏说道。
战火就不要再起了,抓紧准备一下吧,吃个午饭,接着赶过去。
郭晓玲化了一个简单的妆容,邵伟则是正装出行。
午饭之后,也没有节约,直接打了一辆出租车。
“在亦庄办公,成本要低很多啊。”到了地方之后,郭晓玲开口道。
“嗯,是啊,他们占地规模有点大,办公室与仓库在一起,每天快递吞吐量还是很大的。”邵伟补充道。
如果规模继续发展壮大的,估计仓库搬离北京的可能性很大。
到时候只需要将总部运营部门留在北京,仓库完全可以搬到北京周边地方。
成本差太多了。
初次见面,郭晓玲却极其热情。
难道说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沟通,就是这么融洽吗?
“郭总,邵伟说他有个美女副总,今天一见,您可不止是美女副总啊,气质更佳。”
尹玉莹还给郭晓玲拍了个马匹。
“尹总,说笑了,我最多就是个小家碧玉,您才是大家闺秀。跟您比不了的。”
郭晓玲虽然谦虚,但也不落下风。
言归正传。
“郭总,看您准备的报价单,可以看出,贵公司还是很有诚意的。只是公司临时还有几个要求得添加一下。”
与猜想没错,尹玉莹果然还有未提出的要求。
这新要求一增加,势必要影响报价的。
如果要提高报价的话,是正常套路。
可是再提高报价的话,那就未必还有优势。
早就预留好空间的话,那就不会害怕了。
听尹玉莹说完之后,邵伟和郭晓玲二人也在详细的记录着。
记录完毕之后,郭晓玲根据经验又提出了几条建议。
这让尹玉莹非常感激。
也潜意识里认为,真心臻品公司合作的诚意算是最足的了。
无形之中给真心臻品公司增加了印象分。
另外几家在谈中的合作方,报价都略低于真心臻品公司。
价格方面还得再谈。
这次的合作,至少要选定三家代工厂。
只选一家或者两家都不是最安全的。
但是,三家代工厂中,生产量的分配又是另一个学问了。
比如说,甄选零食铺对于开心果的预估销量为件/年,这件的需求量,可以平分给三家代工厂,也可以有多有少。
这件的需求量也不能透露给代工厂。
可以跟每一家代工厂只签一个保底量,比如说100件/年。
这样的话再给谁加量,都是采购说了算。
保底量之上的加量,那不得跟采购谢天谢地啊。
郭晓玲负责过采购部门,知道采购人员的套路和想法。
此时并没有点出来。
只需意会即可。
至于报价,自然还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