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流浪归来,成就超级霸主
作者:菜根谭谭 | 分类:都市 | 字数:75.7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03章 万事俱备之欠钱
这个十倍可不是人力挖掘的十倍,而是在机械化程度很高的情况下,依然要提高十倍。
所有人都看着宋晓蓉,就连韩朔也有些好奇。
他是不相信天道基金会动用超自然能力,那就没意思了。
在众人的期待下,宋晓蓉从自己的手提包里面掏出一张纸。
韩朔知道,这张纸肯定不是提前准备好的,而是从她的空间袋里拿出来的。
纸张打开,只见一个奇怪的设备外观图出现在众人眼前。
要说是船,底部却有章鱼触角一样的东西。
要说不是船,却能像船一样在水面航行,甚至在海洋航行都没有问题。
船上却是密密麻麻的设备和管道,让韩朔觉得有点像前世的吹填船。
从图纸上看不出来大小,但旁边标注的数据,显示这个设备非常巨大。
排水量竟然高达20万吨,底部不像海船那样尖锐,应该是专门为河道作业设计的。
底部的章鱼触角,拥有刀刃,用于对河床泥沙等进行搅碎作业。
然后被强力吸管吸走,通过管道向河道两旁吹填,最远吹填输送距离超过10公里。
众人看完这张图纸后,宋晓蓉又拿出一张图纸。
这张图纸就简单多了,就是配合吹填作业的智能化管道。
通过这种智能移动管道,能够将河沙泥土均匀向河道两岸吹填,避免形成很高的土包。
而且覆盖10公里的范围,就算两岸堤坝变高,也不用担心决堤,导致河水冲出河道。
“这台设备,每天24小时作业,可以挖掘吹填土方达到500万立方米。”
韩朔听到这个数字,心里默默和前世的天鲸号进行了对比。
天鲸号一天24小时吹填,能够达到近11万立方米土方,眼前的设备是其将近50倍。
秘密就是它拥有八条多绞吸口触手,别看只是八条,但效率非常高。
像天鲸号的绞吸口,只在最前端,而这套设备一条触手的绞吸口遍布整条触手。
天鲸号是从一个个点绞吸,而这台设备的触手则是一片一片绞吸。
而支撑它能如此做的根本,还在于其强大的吹填驱动装置,以及强大的动力能源系统。
而且八条触手在水下作业,却相互不受干扰,彼此配合完成任务。
这说明这套设备具有极高的智能,仿佛有了生命的钢铁怪兽,所有部分都能相互高效协调。
“一套这样的设备,每天可以挖掘和吹填18亿立方米的土方,10年就是180亿立方米。
而将现有的黄河水道扩大10倍,需要挖掘的土方量为800亿立方米,只需要40台这种设备,1年多时间就能干完。
实际上我们会根据降雨量情况,对黄河水系进行整体逐步扩容。
这样既不会造成洪涝灾害,又不会导致水位过低,对沿线生态造成影响。”
虽说宋晓蓉的估算有点简单,但道理没错,起码说明能够按期完成河道疏浚工作。
“虽然我对你们的技术感到佩服,但黄河每年的泥沙量非常大,如果仅仅是疏浚,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所以在疏浚之前,还需要对黄河上游泥沙冲刷区域进行水土保持作业,让尽可能少的泥沙被冲入黄河水系。
这个工程量同样不小,你们又如何解决?”
听到一位领导这么问,宋晓蓉自信道:“我们对水土保持工程更加有信心。
我们准备投放一些生命力极强的草本植物,只需要通过空中播撒,短时间内就能生根发芽。
只要植被茂盛,就能有效减少地表泥沙入河的量。
而且这些草本植物,对土壤的改造效果非常明显,只需要3年时间,就能将黄土地改成黑土地。
然后我们再进行乔木种子播撒,让泥沙入河区域被森林所覆盖,这个过程同样只需要3年就初见成效。
黄河泥沙主要来自上游沙漠和沙地,以及黄土高原的黄土,只需要解决这里的水土保持,就能从根本上遏制泥沙入河。”
众人听完宋晓蓉的讲述,这才想起天道基金在生物技术上的实力。
宋晓蓉既然说能拿出这样的植物,那肯定能拿得出来。
“既然技术上没问题,那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区的百姓如何安置,我们的水土保持工作肯定对他们有影响。”
听到有人提出这个问题,韩朔看了眼杨席,他们之前就讨论过。
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其实不适合耕种,小农经济时代,也许能让人繁衍生息。
但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化,小农形式的农业生产,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无法让农民生活的很好。
按照韩朔的想法,就是尽量减少黄土高原的农业耕种面积,这些农民要么进入城市工作,要么异地迁移。
韩朔说道:“这个问题我之前也和杨席讨论过,在现代工业社会,农民想要赚钱,必须要大面积耕种。
以前的小农生产模式,只能解决农户自己的口粮,很难创造出太多的剩余价值。
恰好天道基金在毛乌素、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进行土壤改造和新农业生产种植工作。
预计能容纳近千万人口在这些地区生活,将来工商业发达,还能进一步提升就业人口数量。
我觉得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一部分往这些沙漠地区迁移,我们会保障他们的生活没问题,而且收入比之前高得多。
另一部分可以迁移到省内的大城市,随着工商业逐渐起来,也能为他们解决就业问题。
不管如何,都比在黄土高原的土地上刨食要强得多。
如果担心今后人口增加的问题,那我们天道基金继续往西发展,将塔克拉玛干沙漠也变成良田和草场。
我国的人均土地并不低,只是人均可用土地面积较低而已。
如果将不可用的土地变成可用的土地,百姓们就不需要再在山沟沟里讨生活了。”
现在整个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不超过2000万,虽然没有具体统计数据,但韩朔估计也就1500万左右。
这些地区的人也不会全部迁移出来,既然是森林,就存在伐木工作,只要合理采伐,能够做到可持续性。
杨席这时候也说道:“我们确实说过这个话题,也觉得这才是出路,今后农业生产,主要依赖技术和优良品种。
种植区域主要还是国内的几个平原地区,其他农业人口,可以参与到工商业经营中来。
正好我国现在对工商业人口的需求很大,正是转型的良机。”
看韩朔和杨席都谈过这个问题,而且似乎已经达成了共识。
加上韩朔承诺为这些人口提供就业机会,他们自然没有反对的道理。
似乎一切都向着目标推进,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钱如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