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
作者:北极0之北 | 分类: | 字数:59.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60章 终极武器
李斯年提及的张謇,乃是清末“江苏五才子”之首,被誉为“华国的大实业家、大教育家”,也是国内棉纺织行业的先驱之一。他曾受张之洞之命,在苏省南通市创办了大生纱厂,这家工厂至今仍在运营,但在今年的产业危机中也岌岌可危,历史上明年就会走向破产。
李斯年回应道:“张先生是光绪二十年的状元公,我父亲在科举一途上曾与他有过交流。”
荣德胜满怀好奇地问道:“不知令尊是哪一位?”
李斯年回答:“家父是李和泰,他老人家曾在浙省巡抚廖寿丰麾下担任要职,现已退休在家颐养天年。”
荣德胜顿时明了,露出恍然之色:“啊,原来你是润民公之后,真是失礼了。李兄弟,你之前怎么没跟我提过这事?令尊在家乡修桥铺路,资助贫寒学子,我们兄弟也是深感钦佩,数年前,我等还有幸亲自登门拜访。另外,我与你的两位兄长也多有交往。”
说完,他转向李泰然,不解地问道:“李兄,你可真是深藏不露,竟没提及过你和润民公还有这层关系。”
李泰然之前对李斯年印象不佳,还不确定自己女儿的这门亲事最终是否能成,因此在外人前面向来三缄其口。
李斯年成年后就出国留学了,还真不清楚父亲在江浙一带的威望与影响力。
有了父亲润民公的光环加持,荣氏兄弟更不敢小看李斯年了,屋内谈话的气氛更加融洽了。
荣忠敬说道:“小友不妨再和我说说关于产业链方面的独到见解。”
于是,李斯年又详细的介绍了自己对于产业链的理解,以及如何利用产业链优势做大做强企业。
李斯年说道:“其实那天酒会上我就已经和荣先生说过了,衣食住行,乃民生之根本,市场潜力无穷。当前棉纺业的困境,归根结底只是暂时的供需失衡所导致的销售受阻。我坚信,只要能够熬过这段艰难时光,明后年棉纺业必将迎来崭新的发展高峰。”
他继续深入剖析:“与我国相似,倭国今年亦遭遇了棉纺业危机。但他们的政府将棉纺业视为创汇的重要支柱,因此大力扶持,近几个月来已向该行业提供了巨额的特别贷款,以助企业挺过难关。荣先生,您何不尝试向北洋政府申请援助?毕竟,棉纺业对政府的税收贡献亦不可小觑。”
荣忠敬叹息道:“倭国政府的举措我亦有所耳闻,甚至考虑过向倭国正金银行申请贷款。然而,对于北洋政府,我实在是难以寄予厚望。”
荣德胜接过话题,满怀感慨地回忆道:“回想起1912年,那是民国初立之时,政府宣称要通过奖励实业等举措来振兴经济,还在京师隆重召开了全国临时工商会议。我当时满怀期待,代替兄长出席了那场盛会。全国各地的商界精英齐聚一堂,热情洋溢地提出各种建议,计划着由国家牵头招商,兴办机械制造、轮船、火车及军械等产业。然而,十多年过去了,你们看看,这些计划有哪一项真正落地了呢?”
这番话引起了在座三位商人的共鸣,除了李斯年外,他们都对政府的作为表示失望。
李泰然愤慨地说:“这个政府已经腐朽透顶,对外软弱无能,对内却横征暴敛,残酷镇压。我看孙先生领导的南方革命政府迟早会将它推翻。”
荣德胜苦笑着摇头:“都差不多,旧军阀倒下了,换上来的还是新军阀。报纸上报道说,最近南方也不太平,前几天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逼得孙先生只能在永丰舰上避难。现在双方还在珠江口僵持着呢。”
荣忠敬见话题逐渐偏离,及时将它拉回正轨,向李斯年询问:“小兄弟,你还有什么建议吗?”
李斯年沉思片刻后说到:“既然无法指望政府,那就只有靠我们自己,靠普通民众了。毕竟,最了解国人的还是我们自己。我们可以尝试推出符合国人审美的新款式和新图案的布料,并聘请电影明星来代言。同时,我们应该提倡使用国货,打造民族品牌。此外,我们还可以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来替代工头管理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率等等。”
说到兴奋之处,李斯年又把自己能想到的其他小手段都一一详细阐述。
荣氏兄弟和李泰然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点头表示赞同。
经过一番深入的交流之后,李斯年又说道:“其实我刚刚说的这些也仅仅只是小道而已。”
荣氏兄弟相视一眼,都露出了困惑的神情。李斯年刚才从“双赢”策略,说到“囚徒困境”,再谈及“产业链的优化整合”,这些对他们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颖观点,使他们感到受益匪浅。如果这些还都只是“小道”,那么所谓的“大道”又会是何种境界?
荣德胜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率先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李斯年微笑着从随身携带的包中取出一叠厚厚的草稿纸,解释道:“自从那次酒会与荣先生探讨了棉纺业的困境后,我便开始思考近两个世纪以来棉花产业的兴衰发展。我希望从历史中寻找规律,以此为我们当前的困境找到根本性的解决办法。幸运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资料搜集,我偶有所得,并将这些思考整理成了这篇文章。还请二位先生过目。”
事实上是,自从酒会结束之后,李斯年头脑中的灵光一闪就不断出现,让他下笔如有神,短短十余日便完成了这篇长达十几万字的文章。
荣忠敬接过草稿,封面上的标题《棉花帝国:资本主义全球史》立刻映入眼帘。
他心中暗想:我原只是想请你出谋划策,没想到你竟然写了一本书,还梳理了两百年的产业发展规律。先前还觉得你的办法颇为务实,现在看来怎么又有些夸大其词了。
尽管如此,他仍口中敷衍着说道:“李兄弟是海归精英,你的大作必定精彩绝伦,我一定会找时间细读的。”
荣德胜同样没将这本书太当回事。他觉得今天从李斯年那里已经得到的足够多的启发了,一一实施的话足以度过这次产业危机了,此时,对方再拿出这本书似乎有些画蛇添足。
于是,他提议道:“时间不早了,我们不如去用餐吧。李兄弟先前提出的策略中,有些细节我还想进一步了解。我们可以边吃边聊。”
李斯年见他们并未将自己的心血之作放在心上,也不气馁。他深知,等到他们真正翻阅这本书,了解其内容时,必定会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