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俏美厨娘,王爷他嗜甜如命
作者:姜萦 | 分类:古言 | 字数:37.1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52章 护国寺
回到府里,孟素锦立时就开始规划学堂。
以至于沈时年来到她身后,她都没有发现。
看了许久,沈时年微蹙眉心,“城南的破瓦寒窑很乱,不妨从武馆请两个师傅,一来可以护住学堂安全,二来也能授课教人。”
“对!这可真是个好办法,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孟素锦兴奋的在纸上写下来。
“好端端的怎会想着在城南开学堂?”
“前几日施粥时看到那些孩子就心生不忍,这才有了想法。”
还真是他的阿锦才会琢磨出来的想法。
她预想的学堂也有趣。
识字,算学,女红,甚至还有种地养鸡这样的课程,让那些迂腐之人看到怕是会大肆的批评,当然他肯定不会对此坐视不理。
他家阿锦从来都不在意外人的眼光,她比绝大多数的人都有见识和包容度。
“想做就放心去做吧,按照你的想法来。”
孟素锦开心的抱住沈时年,“我就知道你定是最懂我的人。”
“今日也是看到李小六他们家,我才最终定下这件事,毕竟有时候想找可靠的人才是最难的,别的都不是问题。”
她最多是前两年出些月钱银子和夫子束修,等到两年后第一批学生学完,就得在学堂任教两年,良性交替循环,只会越来越不用她操心。
沈时年亦是明白这一点,不过他又说道,“暂时让乌泽跟着你,有他在,我也能放心。”
城南到底不比其他地方,他必须以阿锦的生命安危为重。
“也行,跟在你身边的荀惑四人都极厉害,全权交给乌泽负责更好,我出银子就成。”孟素锦没有拒绝,反而还准备当个甩手掌柜。
她并非固执己见不懂变通的人,能省事儿她自然是愿意的。
学堂的事情就这样定下来,等一切准备妥当后,来年开春便能开门招收学生。
此时孟素锦可想不到,这间学堂会成为燎原的星火,彻底瓦解了所谓的破瓦寒窑。
连着几日,孟素锦都懒洋洋的待在府中没出去,这让馋她手艺的食客叫苦连天,以至于三番五次的派下人上门催促。
尤以康王爷为最。
王府侍卫来了一趟又一趟,明明是又高又强壮的大男人,一进孟宅就成了可怜巴巴的模样,看上去也怪瘆人的。
孟素锦却完全不为所动。
一到腊月二十,她直接让林娘子在门口张贴告示,歇业一个月。
这下那些吃惯了是死饭菜的食客们想哭都没地方哭去,只能委屈自个儿换到别的酒楼或是回自家府中吃上一个月。
食肆开业没多久,在盛京却是已经有了名号。
孟素锦的手艺无可挑剔,再加上掌握的各色菜肴越来越多的林娘子,盛京中那些老饕们恨不能一日三餐都在食肆解决。
可惜食肆的规矩从来没有人能打破,哪怕把银票拍到桌上都被果断拒绝。
林娘子不是贪财之人,可姑娘眨眨眼就要关门一整月,她实在难以理解,“其实歇上十天半月就已经很久了。”
“林娘子你可别说了,咱家姑娘定下的事情哪有人能改得了。”桃枝笑眯眯的塞给林娘子一把葵花子,“往年我们在丰永郡都是从腊月初就开始准备年节礼了,今年都迟了许多。”
“正好食肆歇业,咱们明日就做起来吧,今年还得给姑爷回节礼呢。”
“说什么呢!何时就成了姑爷?你家姑娘我还没嫁出去呢。”
“是是是,是沈提刑沈大人。”桃枝揶揄道。
当初她家姑娘可是张口闭口沈提刑呢,她都记得牢牢的。
孟素锦俏脸微红,“我看还得让齐妈妈来治你,竟然连姑娘我都敢打趣了。”
头一回在盛京过年,也是头一回自己一人过年,孟素锦却也不委屈自己,该置办的东西早早的就让家里下人买回来堆放到库房里去。
食肆关门的第二日,整座宅子要做一个彻彻底底的清扫,她帮不上忙就去了永安王府,随永安王妃坐马车往护国寺驶去。
不过这也是原本就约好的事情。
当时说定了来年谷雨成亲的日子后,王妃早就想带着姑娘们往护国寺走一遭。
护国寺在京郊不远处,殿宇森森,有僧众约五百人,可谓是大靖最大的寺庙。
然与别处不同的地方是,护国寺不在深山,反而在寺前不远处建造了庙街,每逢月初便有小庙会在此举办,每年十月初一是热闹非凡的大庙会。
临近年关,庙街两侧铺子里的东西齐全又实惠,许多老百姓不进护国寺,只在庙街就能逛上大半日,回去时俱都带着满满当当的东西。
贵人们进护国寺有专门的通道,马车一直行至门口才停下。
兜帽大氅捂的严实的孟素锦脚步轻快的跳下来,转身才扶着永安王妃下马车,安静姝和安静柔则是跟在最后头。
早就等候在门口的师傅双手合十行了佛礼,“安施主,主持大师请您直接去万千碑林处。”
“师傅有礼了,本妃自行前去,你自忙该忙的事情便好。”
“安施主您自便。”
京中贵人最常来的就是护国寺,永安王妃一年怎么都得来三五次,因而对寺中各处都极为熟悉,常年待在护国寺和尚们同样认得贵人们的长相,所过之处总会留下佛号声。
护国寺很大,大雄宝殿藏经阁舍利塔这些个建筑一样不缺,最出名的却是位于右后方的万千碑林。
踏着脚下的青石板,闻着厚重的檀香味儿,绕过一座座大殿,拐过弯以后便能看到万亩竹林,而竹林前方错落有致的立了成百上千块大大小小的刻碑。
一眼看去,心中只剩下震惊。
让人都下意识的屏住呼吸。
“先随我见过主持大师,之后你们再在此处碑林细细观摩,这里可是有许多古籍都没有记载的碑文,平日里是不对外开放的。”
一年仅有一天,普通老百姓能进入碑林半个时辰,想要临摹那是万万不可能。
当然,绝大多数老百姓连大字都不识几个,对万千碑林的兴趣还不如求子求姻缘的大殿,唯有书生学子将之奉为圣地,恨不能常住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