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世无双
作者:海豚湾 | 分类:历史 | 字数:43.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53章 考房内
太阳高照,整个贡院显得十分安静,无数学子奋笔疾书。
考卷大约有五十余页,其中四十多页都是第一场综合。
题目异常之多,种类繁杂,大多都选自经义或者史书还有周国律法,还有一些算数。
大约能达到六成便属于优秀了。
这一项令所有学子都是头疼不已,其因是学子们对未来都是有规划的。
比如想入主刑部或者大理寺的人,他们会着重的学习律法之类;想入主户部的,对数字方面会有着一些优势。
没有人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全部的书籍,即使阅读了,也不能将之全部记住。
所以,从古至今,这第一场还从未有人全部答对。
而这一切,对于林辰安来说实在是太过简单了。
无非就是填空,简答,名词释义,补充律法条例,再解几个多元方程。
这几月以来,他已经将平南王府的藏书全部看完,又请教了诸葛炎查漏补缺,确认没有遗漏。
当然,其中还是有几道题有些难度,例如这道。
鲁昭公二十七年,孔子于何地?经何事?
通俗点讲就是孔子去哪了,干了什么?
通常大多数学子都会放弃这种题目,时间就是金钱他们不会将时间浪费在这种刁难人的题目上。
即使是林辰安,一时之间也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他没有着急,一边研磨,一边细细的思考。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这句话出自《论语》,于鲁昭公二十六年孔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
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而说的话。
也就是说鲁昭公二十六年,孔子还在齐地。
《史记》中有写,孔子在齐,齐大夫扬言欲害孔子,齐景公对孔子说:“吾老矣,弗能用也。”
《孟子·万章下》也写道:“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
所以在鲁昭公二十七年,孔子应自齐返鲁。
而《礼记·枟弓下》有云,吴公子季札聘齐,其子死,葬于嬴、博之间,孔子曰:‘延陵季子,吴之习于礼者也。’往而观其葬焉。
那么,真相只有一个!
鲁昭公二七年,孔子自齐返鲁,观葬礼。
而林辰安也终于明白,为何这么些年,第一场综合无人全对。
仅仅一道题,便涉及到了四本着作,即使你看过,记住了,可能也联想不到一起。
林辰安感叹了一番,继续不紧不慢的向下写着。
等到他将第一部分的综合全部写完时,已经过去了一天的时间,而他仅仅是小憩了一个时辰。
不是他精力旺盛,实在是这间考房太过狭小了。
从简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他已经睡惯了平南王府的大床,一下子适应不过来,索性也就不再休息,一鼓作气将题全部答完了。
林辰安揉了揉发酸的手腕,取出叶青葙事先为他准备的糕点,一边吃着,一边检查这题目,也算是略微休息一下。
等他吃完,一股困意席卷而来,看了看那张简陋的床板,放弃了睡觉的想法。
将试卷拿过来,开始书写第二部分的诗词。
与往年相同,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只是要求押韵和扣题,五言、七言、绝句、律诗、词、骈文或赋皆可。
主题也很常见,菊花。
可以写咏物,也可以写重阳,毕竟重阳节马上就到了,而菊花一直是和重阳节联系到一起的。
林辰安没有丝毫犹豫,提笔便写,这是他三部分最有把握的一环。
《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为什么选择这首呢?
因为林辰安看到题目,便想到了科举失利后黄巢所写的不第后赋菊。
而且,他打算张榜后便要做一些事情了,一些可能这个世界的人无法理解的事。
这首诗刚好以菊喻志,借物抒怀。
做完诗后,林辰安没有丝毫的停留,紧接着便开始了最后一部分,策论。
看到题目后,他愣住了,转而狂喜,默念老天有眼。
题目选取《孟子·梁惠王下》中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优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策论不久前他便做过一篇,虽然不太好,但是经过叶青葙的一番改良,足以称的上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林辰安轻笑一声,下笔如有神。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
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不断创造得到人民的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呼~~”
林辰安凭借记忆写完最后一个字后,长长的呼出了一口气,甩了甩发酸的手腕,又重新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后收拾好东西,走出了考房。
在他看来,不说做到最好,他已经把能做的都做了,与其继续在那狭小的考房浪费时间,不如回去好好睡一觉。
此时正值晌时,正是一天中太阳最亮最大的时候。
一出考房,林辰安便捂住了眼,强烈的阳光让他有些不适应。
“世子殿下?你。。你这是?”一名巡考的考官第一时间便发现了他,上前惊讶的问道。
林辰安打了哈欠,摆了摆手说道:“考官大人辛苦,我先回去睡觉了。”说完抬腿便向贡院外走去。
这边的异动也引来了其他巡考们的注意,他们聚在一起开始讨论了起来。
“今天是八月十九吧,是我记错了吗?”
“没错,老夫记得也是考试第二天,八月十九。”
“那他这。这是弃考了?”
“可能是答完了吧,不是都说他是文曲星转世,谪仙人吗?”
“呵,这话你信吗?”
那名巡考沉默了。
自举行秋闱以来,从没有一个人在一天半的时间里答完题目,或者说从没有一个人仅用了一天半就能走出考房。
哪怕是再自信,再嚣张的学子也是在第三天午时出的考房。
自古以来,所有在第一天第二天离开的考生无一例外,全都是弃考。
今年也不例外,在他之前,也陆陆续续走出过学子,他们全部弃考了。
可现在,被吹嘘三天的林辰安也走了出来,在这些考官看来,他也弃考了。
林辰安拎着书箱走出了贡院,即使是烈阳高照的午时,贡院外依然有不少学子的亲友等着,其中便有平南王府的马车。
楚迁靠在马车上假寐,直到林辰安离他还有两三米的距离,才微微睁眼,然后瞪大双眼,不可思议的看着他。
“一天不见,这么想我啊,走,回府,累死我了!”林辰安跳上马车,满是疲惫的说道。
楚迁有千言万语想问,也憋在了心中。
这里人多耳杂,万一小王爷真的出了下策,恐怕明天长安城就人尽皆知了。
“驾!”
楚迁没有犹豫,驱车赶往平南王府。
可周围的人并不是瞎子,他们都看到了林辰安。
“是我眼花了吗?刚刚那是世子殿下吗?”有人揉着眼睛不可置信的说道。
有人确信道:“我确信那就是世子殿下,白色道袍,眉间一红色莲花,而且离开的也是平南王府的马车!”
“那如此说来,世子他弃考了?!”有人惊讶到大声呼喊。
这让围在贡院附近的人齐齐看向了他,每个人都被“世子弃考”而震惊。
经过多天时间的渲染熏陶,林辰安已经力压诸葛炎成为了最大的状元的热门。
可现在,还没到殿试,仅仅是秋闱,他就弃考了?
人们对他寄予了厚望,迟迟不能接受。
然后平南王世子林辰安弃考的消息自围在贡院的学子亲友开始,一层层的以极快的速度向外散播,用不了多长时间,整个长安城便都会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