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巍巍大明

作者:秋名山虫子 | 分类:历史 | 字数:42.3万

第91章 李邦华的改革

书名:巍巍大明 作者:秋名山虫子 字数:1584 更新时间:2025-01-26 02:05:07

话说李邦华一开始被推出来就有些不情不愿的,你们神仙打架,我这小鬼遭了殃。然后去了京营一看,一句卧槽就行了天下…这尼玛就是个天坑啊,这哪里是军营,这特么的就是个乞丐窝啊,我特么…心态崩了…

京营诞生于永乐时代,又常被人称作三大营——神机营、五军营、三千营。起初的任务安排是:五军营主营阵,是军队的主要战斗力;神机营主火器,是部队的主要火力输出点;三千营主巡哨,负责出征时期的外围侦察和突袭。

值得一提的是,京师三大营不是三个营,而是三个兵种,实际人数按照“卫”来编制,一共有七十二个卫,约四十万之众。而驻扎在京师的还不止这些部队,每年都有从外地前往北京的军队称作“班军”,作为京营的辅助力量和补充。

京营的定位是野战军,而非城防,因此在创建之初,经常对外作战,比如永乐帝六次北伐蒙古、进兵甘肃青海,都有京营的身影,有时作为辅助力量、而更多的时候是战争主力。

土木堡之战后,京营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从此军事世家执掌京营的格局被改变,兵部文官和宦官开始作为军事主官掌管京营。此时的京营被改革为了“团营制度”,也就是精锐集中起来由将领率领。虽然后来几经更迭最终恢复三大营制度,但是却为后来京营的变革埋下了伏笔。

明朝中期,内外局势日渐平缓,内外战争逐渐减少,而募兵制的兴起,使得京营越来越少地被地方“租借”过去,因此京营也迎来了他的和平时期。不过这一和平,就让京营万劫不复。京营身处京师,旁边就是富可敌国、权近圣人的京师权贵,所以经常被这些权贵“邀请”前往帮助营造府邸。军队有时协助工程是明军一开始就有的传统,但是为国家而非私人。明代中期,这种私人占役现象十分普遍,有的甚至终年没曾参与操练,而是摇身一变,成了能工巧匠、“巧夺天工”去了。不知永乐帝若显灵,看着自己昔日横扫越南塞北的部下个个转了专业到工程系,会作何感想。

李邦华到任视察京营状况,差点没哭出来:十万大军,实际仅存一万七千(“堪战不及十分之一”),而且“全无号令,不谙步伐”。明军倚重的火器“点放不齐,仰天虚发”,军中紧缺的战马也“不可问”。装备被士兵私自贩卖、部队的军费积蓄也损失殆尽。而来京共同操练的班军也从以前的十余万变成了“五千三百四十二”,就连司令部(戎政府)的储备银也被人盗窃一空。崇祯时代的京营集各朝各代之大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但问题多,还更加严重。

于是李邦华提出“一补军伍,一精练拔,一清占役,一节马差,一省马军,一;练神器,一习飞石”的改革方针,势要一改本朝之积弊、还天子一可战之军。

于是李邦华便一门心思的铺在军队改革之上,其人还是颇有能力的,在李邦华躬亲力行的情况下,京营结果大为改观——

一方面经常检查士兵人数,使得士兵不再缺额,并且亲自检查士兵素质与操练,及时裁汰不过关的士兵;

另一方面,禁止士兵参与工程、不准战马借出。使得京营的战斗力在短期内迅速攀升,至少可以参与城防守备。

但是这样一来却是触动了武勋集团和文官集团的利益,李邦华的改革逐渐受挫,阻力越来越大。(还好这时候是朱启穿越过来了,如果按照原来的历史线走,李邦华最终会改革失败。)

李邦华一面坚持自己的改革主张和措施,一面上书朱由检陈情,将面临的困难一一阐述。本来朱由检是准备坐山观虎斗,不准备管的。但是这时候一封来自辽东的八百里加急打破了朱由检集团的计划。

“报…启奏陛下,辽东八百里加急奏报…”一个信使的声音打破了平静。

朱由检此时正在内书堂悠哉悠哉的看着李邦华的折子,接过八百里加急文书一看,猛然站了起来,以命令的口气说道:

“来人,立即传召孙传庭,宋献策,侯阁老,孙元化,徐阁老等人入宫觐见,所有人接到诏令后立即赶赴内书堂,不得有误!”

“诺!”内侍们看道陛下如此动作,不敢怠慢,纷纷急匆匆的离去。

朱由检走出门外,望着东北方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嘴里小声念叨着--“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