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厄之源
作者: | 分类:都市 | 字数:55.8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04章 党亮自己不在乎的,
他现在钱够用,事也够多,再多就太忙了,无论怎么说也是过得舒服才重要。
进了屋还没走到那群人面前,他就被簇拥着推了出来,月守有里子干脆挽着他胳膊把他拽出来了——在关外这根本不算什么,就是刚认识的人这么拉扯也很正常,但是这是在节目里,而党亮刚和导演说了要和张琪炒个绯闻,所以整个画面肯定是要被留下的,这就……
党亮也不好拒绝,他大概其能猜到屋里发生了什么,但是月守有里子反应这么大,还真是让他意外,看来是真气的不轻。
一行人热热闹闹的开始了游园之旅,不过这时节北方的景色有些荒凉,实在是没有什么好看的,主要是他们要去那个广播室去瞧瞧。
广播站距离他们的大宿舍很远,得有一公里多,而且还是山路:这里是丘陵地带 ,山区边缘,在桃园旁边,距离村子最近的山头上,有一个孤零零的小半截儿楼,就是广播站了。
山头儿也不高,只有个五十来米,也不陡,一公里路几乎都是坡,所以党亮听说这地方还叫个山的时候,是非常惊讶的,不过据说地图上就这么标注的。
对他来说,这点路点头就到,可是罗长英年纪大了,又久疏运动,走了一小半就开始喘——虽然坡度缓,但坡就是坡,对有些人来说,平地十里不累,上坡二十米就要废。
就连张琪和月守有里子都是这样的,她们俩还念叨呢:“这要搁平时,逛街俩点儿不带累的,这就是今天没吃饱……晚上说啥得整点儿肉。”
她们俩都不是瘦人,看着就肉头儿,根本就不像减肥的人,但实际上饭量并不大,只不过就是贪口,就喜欢点儿味道好的——话说回来,谁不喜欢美食呢。
但是一说到晚上要整肉,他们就又犯愁了,今天是没有分儿啊,全天都是,早上饭就是对付的,这中午饭没着落,就开始惦记晚上的,自然也是没有结果。
基本的白米饭还是有的,但是只有饭也没法吃啊,党亮倒是很豁达:“肉够呛啊,荤油我看有,晚上猪油拌饭吧,那个也香。”
他们这个年代的人,是没吃过这东西的,因为可以拌饭的材料太多了,而且有一些奇怪的人一直在攻击炎黄几千年的饮食文化,什么猪油不健康,筷子滋生细菌致癌,米饭是劣质碳水等等,油炸食品不健康——然后这帮人就单说油条不说汉堡。
所以很多菜肴都在这种攻击下消失了,当然也和现在人食材丰富有关,不吃这个吃别的呗,能换的样数儿那么多。
其实就是把人当傻子玩儿,那筷子谁家不是差不多了就换,还能跟钢刀铁叉似的使一辈子咋的,年年过年的传统,都要买新筷子,为的难道是提高GDP?米饭肯定是劣质碳水,因为不扛饿啊,四碗米饭不到一个小时又饿了,它肯定没有压缩饼干优质……
至于猪油不健康……反正爷爷奶奶那辈儿只有喝酒喝出高血压的,没听说谁吃猪油吃得三高了,那会儿国内可没有外国来的营养学,就打这些玩意儿传进来了之后,吃啥都得病。
别的不知道,党亮却是明白吃饭是可以治病的,不过他懒得理:懂的人不用他劝,不懂的人他说话也不好使,人家信的都心诚着呢。
药膳这个活儿,只有国内才有,就是教给外国人,他们也学不会,因为他们压根儿就不信,学到手就要改,那还好使个六啊。
猪油这东西,养肺痨、尘肺一等一的好,效果仅次于蚕蛹,还好过苹果,可是没人吃猪油过敏,吃蚕蛹过敏却十分常见。
就现在这空气质量……反正党亮是常吃的,不过他一般也就是炒菜,拌饭拌面倒也少,因为他有时间仔细做饭。
一行人就这么东拉西扯的,足足花了半个多小时才走完这二里地。
倒也不白走,上面的景色出乎意料的好,五十米高,它也是个台儿台儿,也是个高处能开阔视野望望远的地方,这附近有没有高山峻岭,不说一望无垠吧,撒眼望去也能通透个十里八乡——再远眼神儿不够,空气也一般,天地一线啥也看不见了,连点色儿都没有。
再说这时候的北方,一片苍凉,除了气势,也没啥好颜色。
不过那个广播站却出乎他们意料的好,看得出来房子是旧的,但是翻了新,一座三层小楼,但是第三层只有一半,另一半是个布置得很精致的露台,阳伞,茶桌,沙滩椅什么的——但是党亮看见这套东西只觉得节目组有病。
这可是大冬天,哪怕是北京,这也是郊区,大白天的外头都零下十几二十度,未来的三个月还会更冷,这一套东西一看就是用来配咖啡的,谁有病啊这个温度无遮无挡的在室外喝咖啡?
要知道北方的冬天可并不仅仅是气温,刻骨剜心的朔风会让每一个瞧不起它的人付出代价。
不过他看了一下,这个露台的方向正对桃林,估摸着过去还担负着桃园看守的责任,所以才有这个露台,就是节目组布置的这套东西实在让人无话可说。
小楼里也是有供暖的,但并不是暖气系统了,而是在楼的后边有一个半地下室的小锅炉房,里面有锅炉和水泵,负责这栋楼的暖气和部分供电——还配有小型蒸汽发电机组,也不知道是哪个大聪明这么设计的,有这个玩应儿这套设备每年都得检修。
而且党亮用人格保证,这套朋克气息十足的机组设备,和节目组唯一的关系大概就是他们给上了新漆,那个笑眯眯的黑脸大叔准不是节目组的自己人,指不定是从哪骗过来的。
因为这套东西一个人是玩不转的,至少得四个人,而且这个半地下室和这套设备非常契合,明显是专门设计过的,包括重新装修过的一楼,仍然能看出严谨的制式风格,二楼好一些,因为有设备间,他们也只是大概的看了一下,也看不懂,所以也没进去。
这个广播站,是个有故事的广播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