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家阿鸾
作者:一颗粽子 | 分类:古言 | 字数:30.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50章 父亲与父皇
重明被泰安帝问的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泰安帝是在问她,受伤的时候疼吗。
疼,当然疼,她自小娇生惯养,自然是怕疼的,但是那个时候,她觉得疼的快活,只有她疼,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还活着的人。
但是对上泰安帝目光,她摇了摇头:“已经过去了,父皇。”
泰安帝听了,沉默了一会儿,而后看着重明:“阿鸾,身为父亲,你是我与我此生挚爱共同的孩子,我愿意相信你说的,也并不觉最后发展成那样全是你的错;但是身为父皇,朕先是君王后是父亲,朕要你能够证明,你说的事情是真的,是可以相信的。”
他不仅仅是阿鸾的父,更是大庆的皇,阿鸾说的事情对大庆的未来至关重要,他必须要一个切实可信的证据,来证明阿鸾说的话是可以相信的。
重明皱了眉:“父皇……若说最近的大事,莫过于赵禹回到姜国之后会成为姜国皇帝,可是我……我布局让旌阳王氏被诛九族,就连赵禹的母妃都死了,这件事最终的结果尚未可知。”
泰安帝冷笑:“赵禹?阿鸾你要是早些告诉朕,朕当时就杀了他。”
说到这个,重明就有些尴尬,她若是六岁才回来的时候就同泰安帝说了,说不得赵禹才到大庆为质,父皇就能暗中向赵禹下手,赵禹就算是再有大气运,焉能活到今日?
但是重明却另有顾虑:“父皇,赵禹好杀,但是凭心而论,父皇觉得当今的大庆,会在短短四年内,被姜国灭亡吗?”
泰安帝自然觉得不可能,虽说历朝历代都免不了有些国之蠹虫,但是大庆从战乱中走出来不过才三十年,他大庆,当还未到那一步。
“父皇,儿臣觉得,大庆到最后那般,并非只是因为姜国,但是与姜国脱不开干系,所以才留着赵禹,暗中的那股势力不除,姜国可以,那北漠也可以。”重明眸子坚定,赵禹的生死于她而言早已不重要,大庆到底为什么会走到最后那一步,才是最重要的。
泰安帝听罢细细思索一番,觉得重明说的有理:“那么,阿鸾,可还有什么其他事情是可以证明你确实是活了两世的人?”
重明垂头想了想,很快就想起一件事来。
这件事并非发生在大庆境内,而是发生在大庆东南的一个叫东陵的岛国。
时间就在今年正月十八,东陵国发生地动,地动之后紧接着出现了巨大的海浪,东陵大半国土被海水淹没,在正月二十的又一次地动后,东陵境内有一处火山喷发,接连三次大灾,将东陵境内房屋尽毁,从此以后,世上竟再无东陵国。
当时人都说是东陵做了什么事情惹怒了上天,才导致上天降下天罚。不论是否是天罚,这件事是天灾,既然是天灾,就不会因为她的作为而发生改变。
更何况她救下了北漠的赫鲁纳,让阿格尔和赫鲁纳继续相争,以免北漠不断增强实力;也动手灭了姜国旌阳王氏,搅乱了姜国朝局,可东陵实在遥远,又是天灾,她可没有动那里分毫。
想到这里,重明将此事告诉泰安帝。
泰安帝听罢将此事记在心中:“这件事阿鸾如何知道的?”
重明原本想避开这个话题,但是泰安帝问了,也便只能答了:“……东陵有一部分人逃到盛京,为求庇护,献上一名东陵女子给成国公,气的成国公夫人回了娘家……”
成国公蒋烨,今年不过才四十多岁,与夫人萧氏是同门师兄妹,是盛京里出了名的恩爱夫妻,成婚二十余载,红脸都未曾有过,竟然为了一个女子闹成这样?泰安帝觉得不可置信:“什么时候的事情?”
重明摸了摸鼻子,和自己的父皇谈论这种小道消息,重明原本就觉得十分尴尬,听泰安帝问了是什么时候,重明更觉得尴尬了:“大概……就在明年儿臣生辰那天。”
明年可是重明十五岁的生辰,前世成国公闹成那样,直接被降成伯了。
泰安帝一听就气了:“好你个个萧烨,朕改天就找你个错处降你爵位!”
重明:“……”
父皇,这一世成国公还什么都没有做啊!
…………
重明将话和泰安帝说清楚,心中一阵轻快,回了昭阳宫中,便有长天上前低声禀报:“殿下,昨天晚上那一家三口的说的话已经查清楚了,那个叫暖暖的小姑娘口中说的大伯叫吴大,是朱雀门守门的士兵之一,妻子已死,寻常只和自己的一双子女住在一起,过年那天在暖暖他们家过年。”
重明听罢,只点了点头:“将查到的东西整理好,暗中给王元泽。”
长天不解:“给王大人?”
重明做到榻上,懒懒躺下:“京兆尹可不好当啊,昨晚诚王府着火的事情父皇可是又给王大人了。”
长天噗嗤一声笑出来,不禁打趣:“王大人怕是和诚王八字不合。”
重明也笑了,并且深以为然。
想到赵禹,重明心中不禁忧心,也不知道自己手下的人能不能找到赵禹,虽然赵禹必然会去蜀州玉氏那里修复玉牌,可一来,赵禹不一定会亲自去修;二来,她若是派人去玉氏堵赵禹,那不就是明摆着盯着赵禹的人是她嘛?
知道赵禹有她玉牌的人,除了赵禹,就只有自己了。
长天却接着说下一件事情了:“殿下,今天午膳时分,文家的哪位老封君又被文老太爷气到了,去看病的医师说,老封君不能再受气了,建议静养。老封君闹了半日要回水华别庄,文家的人拗不过老封君,就答应老封君明日一早就送老封君回水华别庄。而且老封君硬是要带着文家大小姐二小姐一起回水华别庄。“
文家这两位小姐一个十四一个十三,眼看就是要定亲的年纪了,端慧夫人却要把这两位姑娘带走,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况且,自从文老太爷的话被传出来,盛京里对女儿疼爱的人家不愿意嫁女儿给文家;娶媳妇的人家里,身份高的看不起文家的攀附心思,身份低的自觉攀附不起,一来二去的,小辈们的婚事纷纷耽搁了下来。
也因为如此,文家上下竟是到现在都还没有发现汾阳那边的不对来。
重明知道自己的目的达成,心下微松,好奇的向长天打听:”文行止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