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侠影美颜

作者:德兰Y | 分类: | 字数:226.3万

第78章 谢朓《临楚江赋》

书名:侠影美颜 作者:德兰Y 字数:1531 更新时间:2024-10-25 02:45:13

谢朓《临楚江赋》

作者:【南北朝】谢朓

爰自山南,薄暮江潭[1]。滔滔积水,袅袅霜岚[2]。忧与忧兮竟无际,客之行兮岁已严[3]。尔乃云沉山岫,风动中川[4],驰波郁素[5],骇浪浮天,明沙宿莽[6],石路相悬。于是雾隐行雁,霜眇虚林[7],迢迢落景,万里生阴。冽攒笳兮极浦,弭兰鹢兮江浔[8]。奉玉樽之未暮,餐胜赏之芳音[9]。愿希光兮秋月,庶永照于遗簪[10]。

注释:

[1]爰:句首语气词。山南:曹融南先生注释为“华山之南”。[2]袅袅:柔软细长。岚:山气。[3]严:严寒。[4]岫(xiù):山。中川:中流。[5]郁素:像素练一样郁积着。[6]宿莽:草名,冬生不死。[7]眇(miǎo):远。[8]冽:寒冷。攒(cuán)笳:谓笳音汇杂。笳:胡笳,乐器。极浦:遥远的水边。弭:息。兰鹢,犹言兰舟。鹢:水鸟,古人常将鹢鸟的像画在船首,此借指船。浔:潭。[9]胜赏:佳胜之鉴赏。芳音:对人谈论的美称。[10]两句喻示愿随王有秋月之照,不忘故旧。希光:谓仰希光辉。秋月:借指随王。遗簪:《韩诗外传》卷九:“孔子出幼少原之野,有妇人中泽而哭,甚哀。孔子怪之,使弟子问焉。妇人对曰:‘乡者刈蓍薪而亡吾蓍簪,是以哀。’孔子曰:‘刈薪而亡蓍簪,有何悲也?’妇人曰:‘非伤亡簪,不忘故也。’”

赏析:

谢朓在江陵萧子隆幕府的时间为永明八年(490)秋至永明十一年秋,共三年,《临楚江赋》当作于这三年之间。然考诸赋意,谢朓希望随王萧子隆不忘旧臣,明显含有期待提携之意。落实到谢朓在江陵的履历,则大致可以确定,本赋为谢朓初到江陵、任参军时所作。因为谢朓刚到江陵时任参军,不久便深得萧子隆宠幸,任随王文学,故推测本赋作于他未得随王宠幸之前;从赋中的景色看,当作于此年深秋。赴江陵前,谢朓已经做过随王属官,故称“旧臣”。楚江,荆州江陵附近的江水,水流经过江陵城南。江陵为楚国首都所在,故名此江为楚江。

初到江陵后深秋的一个傍晚,谢朓与随王萧子隆等人登上城南江中的小洲,面对着苍茫暮霭中的滔滔江水和万里秋景,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清丽的小赋。赋中谢朓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楚江及其附近的秋景,兼及他和随王等人饮酒宴乐的场景,最后他委婉地表达了希望得到随王赏识的愿望。

面对秋景,谢朓的心情交织着忧虑和客愁,“忧与忧兮竟无际,客之行兮岁已严”,这为后文的景色描写定下了感情基调。作者笔下景色的季节特色十分明显,没有红花绿柳和莺歌燕舞,整体色调显得明净而萧飒:暮云沉淀在四周的山坳中,秋风在江面上吹拂,盛大而洁白的江波汩汩地奔向天际,沙滩上是明净的白沙和宿莽,江面上悬挂着的石桥清晰可见。这些景物有色彩,有动态,由远及近,由大及小,层次分明,绘景如画。然后,谢朓抬起头,将视线转向更为遥远的空间,看到的是披着暮霭冉冉飞翔的大雁,和隐藏在霜雾中的若有若无的树林,以及垂布天地间的苍烟落照。这些迷蒙的远景,与谢朓心中的忧虑和客愁相对应,牵愁惹恨,正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登黄鹤楼》)!

然后谢朓简短描写了宴乐的场景:他们将兰舟泊在江潭,在江心岛上奏乐吹笳,趁着日暮到来前尽情地饮酒赏乐。赋末谢朓用《韩诗外传》中的典故,委婉而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他将萧子隆比喻为秋月,将自己比喻为蓍簪,希望萧子隆能像不忘故簪那样不忘旧臣,像月光一样时时眷顾旧臣;将比喻和典故完美地结合起来,言约义丰,出人意表,也使文意婉转不绝。

谢朓以“清丽山水”而饮誉文学史,本赋对楚江周边山水的描写清晰地印证了谢朓山水的“清丽”特色。清人许梿在评价谢朓的名文《辞随王子隆笺》时说该文“情思宛妙,绝去粉饰肥艳之习”(《六朝文絜》),将这话移来评价此赋的景色描写,再恰当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