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历史帝王
作者:青灯不归科 | 分类: | 字数:33.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7章 宋恭帝赵?
宋恭帝赵?(1271年11月2日~1323年5月31日),原名赵显,法号合尊,是南宋的第七位皇帝,也是宋朝的第十六位皇帝。他出生于临安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是宋度宗赵禥的次子,宋端宗赵昰的弟弟,宋末帝赵昺的哥哥。赵?的生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 、早年经历
出生与封爵:赵?于咸淳七年(1271年)九月二十八日生于临安府皇宫,母亲是全皇后。咸淳九年(1273年)十一月,他被授予左卫上将军,并受封嘉国公。
二、即位为帝
** 登基**: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初九,宋度宗赵禥驾崩,赵?奉遗诏即皇帝位,时年四岁。他改次年为德佑元年,由祖母谢太后临朝称诏,而军国大权则掌握在奸臣贾似道手中。
三、统治时期
天灾人祸:赵?即位之时 ,南宋已经风雨飘摇。他即位后不久,就遭遇了严重的天灾,如天目山崩裂、洪水泛滥等,导致大量百姓受灾。同时,蒙古铁骑已经占领四川,长江中上游基本被元朝占领,南宋的局势岌岌可危。
元军南下:德 佑元年(1275年),元军向南宋发起了总攻,相继攻克了鄂州、安庆、池州等军事重镇。南宋朝野内外大震,但贾似道等大臣却无力抵抗。
四、投降蒙元
投降: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十八日,元军兵临临安城下。南宋朝廷求和不成,只好向元军投降。赵?和谢太皇太后相继被俘,南宋灭亡。赵?被降封为瀛国公,并被送往元大都(今北京)软禁。
五、遁入佛门
出家为僧: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赵?被元世祖忽必烈遣送吐蕃(今西藏)学习藏文、佛经。后来,他出家为僧,从事佛经研究和翻译工作。他的法号为合尊,成为了一名高僧。
晚年遭遇:然而,赵?的晚年并不平静。至治三年(1323年),他因触犯文字狱被元英宗赐死,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六、历史评价
赵?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三岁登基、五岁亡国,经历了从皇帝到俘虏再到高僧的巨大转变。他的统治时期虽然短暂且充满动荡,但他后来的出家生活却为他赢得了“高僧皇帝”的美誉。同时,他也是南宋灭亡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其命运与南宋的兴衰紧密相连。
宋恭帝赵?选择出家为僧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政治背景
南宋灭亡:赵?在位期间,南宋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最终于德佑二年(1276年)被元军灭亡。赵?作为亡国之君,面临着极大的政治压力和生命威胁。
俘虏生活:南宋灭亡后,赵?被元世祖忽必烈降封为瀛国公,并被送往元大都(今北京)软禁。这种失去自由、寄人篱下的生活,可能让他对世俗权力产生了厌倦和绝望。
二、个人选择
寻求庇护:在元朝的统治下,赵?作为前朝皇帝,其身份和存在都可能成为元朝的威胁。为了自保,他选择出家为僧,以此来表明自己已无心政治,从而获得元朝的庇护。
宗教信仰:赵?在出家后,潜心研修佛法,并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渐成为一代高僧。这表明他可能对佛教有着深厚的信仰和兴趣,选择出家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宗教追求。
三、历史记载
忽必烈的安排:有记载显示,忽必烈曾将赵?送往吐蕃(今西藏)学习藏文、佛经,并最终出家为僧。这可能是忽必烈为了消除赵?的政治威胁,同时也是对他的一种优待和安置。
法号与成就:赵?出家后得法号“合尊”,并潜心佛学,将汉文的佛家经典翻译成藏文,在西藏佛教中地位不低。这表明他在出家后取得了显着的宗教成就,也进一步证明了他选择出家是出于个人的信仰和追求。
综上所述,宋恭帝赵?选择出家为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背景的推动,也有个人信仰和选择的驱动。他在出家后潜心佛学,取得了显着的宗教成就,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