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我是孙少平
作者:签歌茗 | 分类: | 字数:69.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百三十五章 吃的
第233章 吃的
这一顿,两司机都被喝的八九分醉,走路都成了问题。
吃完后,两服装店老板一人搀扶着一个带他们去了旅馆,不是特别豪华,但那个环境也不差了。规格过的去。
两司机都喝醉了,但还没到断片的程度,意识尚在,“今天太感谢两位老板的热情款待,以后再有货一定先把货拉到您们这边来。回到了京城后,也叫那些个司机兄弟们先来你们这儿。”
听到这话,两老板很开心,总算这一天的招待筹谋都没有落空,“谢谢,兄弟以后常来,早些休息,房费我都交了的。你们早些睡觉,我们就先走了。”
服装店老板离开了旅馆,走在路上。
“怎样,全部现金留下了这一千多套服装,有什么想法没有。这一千多套,不是小数目,我还有些担心不好卖,毕竟标的价格那么贵,受众可能就少很多了。”
“不亏,这是一个契机,只要紧紧抓好平凡服饰这条大腿,咱们兄弟两个绝对能发达。。”
“也对,天津卖不了,咱们还能发货去南方。”
第二天,旅馆,两司机的头稍微还是有点晕,有些口干,看来是昨天喝的太多了。
“行,整理一下,咱马上出发。这两老板倒是厚道人,这么款待咱们。”
在心里都很感激这两老板能这么热情款待他们。
当天下午直接开着车子回程。车上都是两个人,两个司机,并且其中一个要懂得怎么沟通。两司机的话,这样就能轮流着开车,二十四小时不会间断,效率会高上一些。
很快的就回了京城。
卡车司机们也不是一直都在开车的路上。他们跑了一段长途就会休息个一两天缓一缓。开车是个体力活,开过长途的都知道,开大卡车就更辛苦了。
“兄弟,你们怎么那么快就回来了?”
好些个司机都聚在一起。同行基本上也都是认识的。
照常理来讲,起码还得花个好几天的功夫才能回来,怎么他们两个这么快就回来了。
“别说,这些服装是真的好卖,一下子就找到了下家,一家就把咱的货全要了去,几个小时的时间就处理完了。”
“这些服装当真这么好卖?”
“伱也不想想那是谁的货,孙总的。”
......
京城目前一块荒地,这块地皮正在售卖,准确来讲正在拍卖。
地产局的正在招标。
但是来参与拍卖的人并没有几个。
有十万平,主要是用来招商引资的。
过来的人基本上都是西装革履,看上去很有钱的样子,都是成功人士。
孙少平利用空间中的药材盆栽这些个玩意,去了一趟香江,手上也有着上千万了。
基本各个有着自己的车子。
在别人眼中的万元户,在这里根本不值一提。
地产局说过了,一整块地皮买家只能有一个,这样一算下来,最起码也得花个六七百万。
万元户都很少,更别说六七百万的了,所以这里站着的买家就那么十几个个,基本上都是海外来的。京城的富豪也有几个。
地产局:“大家都了解情况了,话我也不多说,底价三百万,大家出价吧,价高者得。”
反正是荒地,又没有什么建设,所以在他们看来还不如卖出去给商人,让他们去建设,看看能不能带动当地的发展,多多创造工作岗位。
在场的四五个老板都是富商,虽然不像孙少平一样开挂,但至少都有着自己的前瞻性,知道房地产,京城的地皮在以后的潜力绝对是无比巨大的。
所以一个个的都对这块地皮眼馋,不然也不会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过来参加拍卖。
他们的时间很宝贵,说不准分分钟就是几千上万的钱进账,一个决策就能再让自己的钱再次升值。
“大家都不出价,那我就抛砖引玉了,三百万。”
这个大老板开始竞拍,但是只报了个底价。
“王老板,你这就抠了啊,谁不知道你那家钢工厂的产量甚至不低于国厂的,才出三百万这不是打自己脸吗,我出三百五十万。”
这个老板也是开工厂的,开了一家造纸厂,规模也不小。
基本上这些个老板平时也都照过面。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这些身家数百万上千万的人认识的朋友自然也都是和自己身家差不多的。
在场好些人都互相认识,都是京城的企业家。
还有港商,开放后来京城做做生意。
有一个老板生意做的不温不火的。经历了香江这几十年的巨变,知道地皮房地产的重要性。所以对今天的地皮拍卖非常的看重。
港商:“四百万。”
确实很看重,直接加到四百万。
“他是谁?”
“港商,好像在京城做塑料生意。”
听到是港商有些烦,他们基本上都知道香江的发展,就那么大点地方可是上亿资产的老板到处都是。几百万上千万的人就更多了。
第二百三十五章 吃的
对于港商的竞价,这几个京城商人都有些压力大。
“四百一十万。”再次喊出了一个价格压倒了港商。
此时地产局的人都松了一口气,只要是到了四百万的样子,就算是完成了他们的目标,现在已经是超额完成了。
港商没太多犹豫又报出了个新价:“四百五十万。”
房地产:“四百五十万,还有没有出价更高的了。”
孙少平这时开口说话,“八百万。”
直接又在这个基础上加了三百多。
他可是从未来来的,知道京城一块地的重要性,再高的钱也得把他拿下来。
这个价格一出,几个老板都打出了退堂鼓。
“这个人是谁?这么年轻,咱们京城有这么年轻的企业家。”
八十年代,还没流行富二代的说法,基本上都是靠自己打拼白手起家。
纷纷的对孙少平表示好奇,但是没有一个人认识他的。
“或许也是港商。”
内地没有富二代,但是香江有了。
在他们看来或许就是香江某个大富豪的儿子过来这边体验人生,就跟电视剧里演的一样。
地产局:“还有要竞价的吗?”
其中一个港商又说出了一个数字:“八百二十万。”说话一紧张,普通话都不太利索了,还带着些南方粤语的口音,一听就是广东或者香江人。
孙少平:“一千万。”
再次出了个高价。
这下子港商也被孙少平整的没脾气,放弃了竞价。
地产局:“没人再加价了吧,行,等会孙先生过来,咱们签合约。”
拍卖仪式完后。
几个老板都过来跟孙少平打招呼,这块地皮一千万,他们很多人自己的身家都没那么多。
而孙少平自己能够拿出来,他的资产怕是有着好几千万,不赶紧过来扯扯关系,到时候可能还能发展成利益关系伙伴,互相做做生意。
孙少平也就是这么些钱了,全部都搞出来买地。
要不是最近又在香江卖了不少的药材,他还拿不下这块地皮来。
一个个的都到了孙少平这边:“您是本地商人?”
孙少平:“几位大哥好,小弟是京城人。”
“这是我的名片,咱们能互换下名片吗,交个朋友,多个朋友以后也多条道。”
一个个把兜里的名片都给了孙少平。
孙少平自然也是有名片的,只不过从来没用过,今天还是他第一次把名片给别人。
“这是我的名片。”一一发了出去。
“原来是平凡服装厂老总,孙先生很高兴认识你。”
这位老板就是干纺纱厂的,对孙少平的平凡服饰自然是熟悉的很。平凡服饰服装现在在京城风头正盛。但是好像也不像是能赚到千万的样子。
这些大商人可没有因为孙少平年轻就轻视了他。
反而是因为他的年龄更加认为他有潜力,都在心里想着这位孙总前途远大,以后肯定能成为商界巨擘。一个个现在赶紧打好关系。
孙少平:“诸位,我要去签合约了,今天就先这样。改日我请各位大哥饮酒。”
他们的时间虽宝贵,但是能和孙少平吃饭喝酒也需要。
商人重利,只会向上兼容或者平级相交,对于不如他们或者没有利益往来的,根本不会去浪费时间打交道。
“好,孙总您请便,那咱们大家改日再聚聚。”
没有手机的年代,想找一个人特别困难,但是对于他们这样的人去找人那就比较容易了。大哥大都还要好多年才进入内地来。
他们互相留了名片,名片都填了公司的地址和电话,这样联络起来就更加的容易。
孙少平去了地产局,签了一份纸质合约。
过了一会儿直接全额付款。
地产局的人都惊了,因为在他们看来,或许来竞拍的老板们都会分期付款。可没想到孙少平这么大气,直接一下子就结清了。
“孙总,这是地契您收好,以后这块地皮就属于您了。冒昧的问一下您会用这块地做什么呢。扩建服装厂?”
地产局的人自然知道孙少平的身份,能过来参与竞拍的老板他们都是知道底细的,不然也不会让他们过来了。
“我要建一所学校,可能马上就能开始动工,到时候还要仰仗你们帮帮忙,看看有没有什么推荐的建筑队之类的。”
孙少平想着的是建一个大园子。
就建大观园。
再有两年红楼梦就要开拍了,能用得上。
他们是地产局自然认识不少建筑工程队,当场就给孙少平推荐了一两个。
建学校要用最好的工程队,并且尽快完工。建学校比较保险,不会出事。
地皮值钱,但是建房子的工人和学校要花费的钱就要少了许多。
建好一点,包工包料,也比买地皮少了太多太多。
就在第二天,孙少平联系了两支建筑队开始动了起来。
又去了一所京城工校,找了建筑队专业的学生老师,让他们作了建学校的图纸。
这两只队伍都有编的那种。
“抓紧干吧,各位,孙总给咱们工期是四个月,咱们加班加点把工期缩短到三个月。有没有信心。”
“有。”
“但是也不要一味地追求速度,咱们要保质保量的完成。最起码之前的两家工厂咱们是完成的相当好的,孙总也表扬了咱们,这一次大家再接再厉。”
孙少平开的工钱那是相当的多,他们自然是卖力的干。
建筑区的一间篷布扎的屋子里,孙少平和三个建筑工程队的队长在谈事。
“我也不过多介绍自己了,你们两支建筑队在业内的口碑很好。我孙少平的口碑也很好,只要大家用心去做,钱是少不了大家的。这里有三千块钱,你们两家各拿一半去给自己的那些兄弟们分一分。”
建筑队的工资基本上都是完工才结款的,没有一家雇主像孙少平这样竟然在开工前就给那么多钱作激励。
两队长看着孙少平还以为他脑子烧坏了,别的老板可从来没有这样过,但还是激动的跟孙少平道谢:“谢谢孙总,您放心,我们一定会通力合作,在工期内顺利竣工,绝不会耽误您的事。”
在他们看来不可思议的事,但是在孙少平自家的那个队长看起来正常的很,他们老板可是经常都这么干。
“你过来。”
“孙总,您吩咐。”
“我再给你额外三千块钱。这三千块,你用来买些水果啊多买些吃食之类的,或者饮料什么的都可以,改善下工人兄弟们的条件。”
“我替兄弟们多谢孙总了。”
这一顿操作,把那两工程队队长给吓到了,福利这么好的,三千块钱用来发福利,那不是每天都能吃好的。
开工的第二天,又来了一支四五个人的厨师队伍,直接在工地上搭建起来了厨房。
工地包吃住基本都会有,但是像孙少平的这样可就无了。
今天的伙食每位工人碗中都有一大勺红烧肉,这要不过年过节的谁家吃的起红烧肉。
这么两天下来,所有工人们把孙少平当成了衣食父母。
“这位老板也太好了吧,他不要赚钱的吗?”
仿佛孙少平像是搞慈善的根本不像是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