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维埃上空的鹰
作者:我想摸一会儿鱼 | 分类: | 字数:111.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27章 哭泣的粮食专家
解决了军队作训的问题,骑兵部队的组建工作再次提上议程。
虽说在一战期间英军早就通过一系列的战术证明,骑兵是一种落后的兵种,但乌克兰情况又有了不一样的变化。
首先是乌克兰北部平原纵横,骑兵的高机动性成为了管控辖区的不二选择,一旦铁路遭到破坏,步兵不可能靠着两条腿奔袭数百里地前去支援,因此第一纵队必须拉出一支骑兵连才能应对不时之需。
等未来军队完成机械化改革,骑兵也就可以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
这天安德烈的旅店里迎来两位客人,一人是负责组建骑兵的旧军官奥列格,另一人当然是指挥员孙谦,二人一进大门便听见后院里传来男人撕心裂肺的恸哭声。
难道说此地发生了违法乱纪的事情,他们急匆匆的推开后门冲了进去。
两个魁梧的伙计站在马厩边上,一脸狞笑的将袋子里的玉米往食槽里倒去,几匹驽马大口大口的啃着苞谷,嘎吱嘎吱吃的贼香。
另一个穿着黑色大衣的人正蹲在地上哭泣,他长着花白的头发,树皮般的脸蛋上满是风吹雨淋的痕迹,不合身的毛裤套在下半身,半截小腿露在寒风中满是鸡皮疙瘩。
男人呜咽的抓住伙计的裤腿,哀求道:“把我的玉米还给我,你们不能这样,那是我的东西啊!”
伙计可不领情,抓起最后一根玉米在他绝望的目光中丢进了食槽,嘎吱嘎吱的声音传来,男人绝望的大喊一声,两眼泛白往后一躺,倒在地上不再动弹。
“住手,你们在干什么,谁让你们欺负人的?”孙谦怒气冲冲的走过去,推开马脑袋从它嘴里抢下最后半截玉米。
“你是什么……”伙计话还没说完马上被另一人拉住,他认得孙和奥列格身上的军装,仔细一看便认出来者的身份。
他赔笑道:“孙指挥员有所不知,这个老东西在我们这里骗吃骗喝好几天了,一个戈比都拿不出来,我们只好拿他的行李抵账,可谁知道他是穷鬼,看遍包裹里不是衣服就是玉米棒子。”
“你胡扯,这是黄金,是我在南美洲旅行时发现的高产玉米,是最重要的宝贝!”男人不知何时醒了过来,一把从孙谦手里夺过玉米小心的放到怀里,转头说道:“等我明年把他种下去一定能收获很多玉米,到时候我就能付房钱!”
“羽弥诺夫斯基你可就别吹了,我难道还得养你一年吗,你又不是我亲爹!”伙计气的都快跳脚了,没见过这样不要脸的臭老头,搁这里画大饼呢?
“我是真心的,可谁想得到那些农民不听我劝,就连苏维埃政府也说我是骗子把我赶了出来,可我真不是骗子啊!”羽弥诺夫斯基垂下头,心里乱极了,自己千里迢迢带高产作物回国明明是一片好心,可怎么就不能得到理解。
或许自己该去彼得留拉那里碰碰运气,他连地上的衣服也不要了,落寞的往外走去。
“你们是来买马的吧,别理那个糟老头子了,快来看看我们家的驽马。”伙计拉着二人朝马厩走去,指着几匹骨瘦如柴的老马,说道:“别看他们年纪大了,但日行百里还是轻轻松松。”
奥列格掰开马嘴端详了一下摇摇晃晃的牙齿,再撅起马蹄摸了一下磨损严重的角质,这样的马拿来推磨都嫌吃得多,只有冤大头才会买这样的马!
他扭过头一看,孙谦不知何时已经不见了踪影。
“嘿,请等一等,玉米晓夫……不对,羽弥诺夫斯基先生!”孙谦追到马路上,男人颤颤巍巍的正朝前面走着,怀里正抱着剩下半截玉米棒子,十几粒种子可怜巴巴的附在上面。
“您是在叫我吗?”羽弥诺夫斯基回过头来,迟疑了一下才缓缓开口。
“您如果能证明这确实是高产玉米,我想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个试验场地。”孙谦的话让男人眼睛一亮,他拿出玉米侃侃而谈。
“我本来是乌克兰农业专家,四年前这边起了战乱,我便带着家人一路逃往亚洲,后来听人说南美洲有世界上最高产的玉米,我想战争迟早得结束……如果我能把高产玉米带回乌克兰,一定能造福百姓。”
“我一路上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在印第安人那里交换到被他们奉为太阳神赐予的高产玉米……可是我一路上向农民们推销我的玉米却遭到唾弃,他们说:‘世界上哪里会有亩产千斤的高产玉米,不过是痴人的呓语罢了。’”
“后来我听说苏维埃政权比较开明,我就准备来这里碰碰运气,可却被市政府的门卫拦住,说我是身份不明的外国人,不肯让我进去!”
羽弥诺夫斯基声音比较低沉,腮帮子咬的紧紧,一路上精神的折磨耗尽了他的气力,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
但他不愿意放弃希望,他祈求的将玉米递给孙谦,说道:“军官先生,我知道现在是困难时期,大家都吃不饱饭,我也不奢求什么,只要你们愿意拿我的玉米去种,我……怎么样都无所谓了。”
那怎么可以,好不容易碰到一个落魄的农业专家,不趁机抓到手里还能让他溜了?
“怎么,难道你不想看你带回来的玉米长大结穂吗?”孙谦笑着摆摆手,没有接过男人的玉米,说道:“我们军队可不会种玉米,不妨我们以农业专家的名头聘请您来为我们种玉米,如果有需要我甚至可以派几名士兵去帮你。”
军队怎么可能来种粮食呢,天底下没有这个道理,他们不作践粮食都算好的!
羽弥诺夫斯基一把抓住孙谦的手,声音颤抖的感谢道:“那真是太好了,不过现在就剩下这点玉米种子,我一个人就能照顾过来,我只需要一块不大的地。”
这一路上可没人这样亲切的跟他说话,男人红了眼眶,抹了一把温热的眼泪,他在洒下的泪光中似乎看到了乌克兰遍地的金黄,无数农民挥舞着镰刀喜笑颜开的收获玉米。